任沁新說,創新性發展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平臺。傳統領域所具有的優勢很難復制,而且要想取得這種優勢,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讓這些優勢再嫁接上新興技術,就會迅速取得很難被超越的新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天氣有四季,市場有起伏。中國企業需要強身健體,具備自我調節的能力。 有張力的企業才稱得上是一個健康的企業。 轉型并非惟一選擇 任沁新認為,轉型并非惟一應對市場變化、適應新常態的路徑和模式。 在新常態下,企業需要重新找到適應生存的方式,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對于受周期性變化影響的企業依然可以堅守,對局部不適應的企業可以調整結構,對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可以縮減,對不適應市場的企業可以退出。在新常態下,各類企業都會根據外部環境、自身條件綜合各種因素做出選擇,但關鍵是要做出清醒、明智的選擇。 事實表明,在做出這類選擇的時候,體制內的企業面臨更多的困難。任沁新說,在市場景氣時,民營企業可以快速擴張,而在市場出現下滑時,同樣迅速做出反應,裁員甚至關門,應對市場的手段多元。而體制內的企業在市場景氣時大力舉債,拼命擴張,卻并沒有創造應有的效益,市場不好時又很難適時調整,只能咬牙堅持。這勢必帶來資金鏈的困難,雪上加霜。這就造成體制內一些企業生存能力弱,造血功能不足,市場好的時候靠國家扶持、銀行貸款擴張,但是由于競爭力不強,投資回報率低,導致抗風險能力弱,始終逃不出隨市場波動隨波逐流的宿命。 另有一些企業靠國家扶持上市,但是觀念沒有改,思路沒有轉,機制沒有換,沒有把投資人的錢用在刀刃上;而是上了不該上的項目,投了不該投的錢,市場稍一出現波動,就扛不住;一無市場,二無訂單,大量能力放空,生產難以為繼,人員無法安置,資金沒有著落,破產又沒有勇氣,只能等靠輸血,一輪又一輪,始終掙扎在生死線上。歸根結底,這些企業長期處于競爭低端,缺乏造血能力,嚴格而言,沒有生存能力的企業不按市場規律退出市場,就很難解決產能過剩和市場價格扭曲的問題。 任沁新認為,這些體制內企業如何有序退出市場,又是另外一個嚴肅的話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