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以關愛員工聞名的海底撈也陷入了這種“道德困境”。《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就記錄了員工的抱怨:“……我每天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天上12個小時班,如果還嫌不夠,那要怎么辦?海底撈沒有哪個服務員睡夠了的。一天12小時上班,你說還有什么自己的時間?!難怪婚姻大事推薦內部消化。這算是為員工著想嗎?休假了,都是在宿舍補充睡眠呢。你們養的不是員工,是機器人。”盡管對于員工有諸多的激勵措施,但是在員工和顧客只能選擇其一時,我們還是遺憾地看到了海底撈選擇了一方。又如,德勝洋樓在塑造員工行為時并不是通過教化,而是通過一些強制性的“灌輸”,這也必然預設一些縱向關系,這是否是默認一部分人的價值高于另一部分人? 海底撈、德勝洋樓和阿里郎所堅持的價值觀是否走向了“非普世化”,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價值觀無法延續,價值觀的“非普世化”可能是更大的風險。一旦員工發現了老板光輝形象背后可能的私心,其信仰就會崩塌,不再為企業毫無保留地投入,于是,這種“中國式管理”的邏輯體系就將被徹底打破。可以說,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下,這類“中國式管理”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老板“不仁”(“仁”即替人著想,是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核心)。“頂層道德”預設的縱向關系使他們擁有了太多的權力空間,效率的誘惑又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他們有機會去“不仁”,“不仁”也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利豐厚,但這更讓“中國式管理”成為曇花一現! 中國式管理路在何方? 要解決這類中國式管理的兩大硬傷,企業必須走向一種“宗教式管理”,使員工對企業的價值觀產生的一種深層認同感,并自覺地按照價值觀的標準實施行為,以獲得一種自我實現感。 進化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企業需要實現兩種進化: 其一是將老板“神化”,即不斷強化老板作為精神領袖的地位,使他成為一個代表企業價值觀的“符號”。“神化”后老板的形象脫離了具象,成為一種精神象征。一方面,這消除了因為老板聲望受損而削弱價值觀影響力的風險,因為,員工會將一切美好的期望都附加他們心中那個被“神化”的形象中。另一方面,這也解決了老板主張的價值觀影響力有限的問題,因為神的影響力是直接連接到每個信徒的。也就是說,張勇、聶圣哲、甚至王民等老板作為精神領袖的地位需要被不斷強化。 其二是將企業的價值觀“普世化”。事實上,要解決“老板們如何才能被‘神化’”的問題,最根源的還是要解決“企業的價值觀如何被‘普世化’”的問題,只有老板的價值觀足夠“普世”時,員工才會認可,并把奉行這種價值觀的老板推上神壇。
在這種“中國式管理”的系統中,普世價值是內核,老板的“神化”形象和“施惠”行為是外延。事實上,各類宗教均是核心的普世價值以不同的價值邏輯、神靈具象、話語體系和行為規范外化的流派。因此,如何在中國的企業中形成對于普世價值共識,才是“中國式管理”進化為“宗教式管理”的關鍵!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