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接觸過這樣一家裝備制造企業,當年在國家級的重大工程中,這家企業耗盡了企業資源自主研發一項關鍵部件,但項目結束后,市場卻沒那么大了,結果使企業陷入困境。技術頂天后,未能市場立地。這樣的企業并非個案。 過去,中國政府制定了許多戰略、規劃,政府一招呼企業就蜂擁而上。今天的產能過剩與此有密切關系,傳統產業全面過剩不說,即使新興產業如太陽能、風電等也都是在政府規劃下導致產能過剩,最后遭殃的還是企業。 一個制造企業,在經營選擇上,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實力,一味地只向技術一端延伸。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競爭實質上已是全球性的競爭。 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杰認為,中國目前的制造業還處于提升質量、控制成本的自動化初級階段,如何在自動化的過程中達到最佳效益,做到損耗最小、污染最少,國內目前這方面還比較缺乏。他說,中國工業跳躍式發展了幾十年,在快速跳躍中,忽略了許多制造的過程,缺少對細節的領悟。比如,飛機發動機要達到安全、舒適、少噪音、少振動,其中涉及很多制造細節,包含許多人的經驗分享。所以,中國要進入工業4.0,亟需對制造過程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這次是抄不了了,因為里面的傳感器、軟件設計和計算機模型都不可能拿來就用,所以有很大的挑戰。”李杰說。 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事實上都顛覆了現在的制造業,重新定義了制造業的應有形態。 例如,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曾說:“互聯網理念擴展到工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催生了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將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實時互動,使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大量趨同而是更具個性化。” “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大量趨同而是更具個性化”,這只是未來制造業的一個特點。但這就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比如,過去企業競爭,無非就是同質化和差異化兩種。同質化競爭通常就是打價格戰,差異化競爭就是品牌競爭。但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建立在規模化、大批量生產方式之上,即使是品牌的差異化,也與產品的個性化制造有本質區別。 而未來制造業的最大的點就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重新定義了制造業,改變了企業的價值鏈,同時也改變了企業之間的競爭模式。按照杰里米·里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一個物聯網、合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一書的預測,資本主義將被“零邊際成本社會”取代。預言經濟運行邊際成本為零可能過于激進,但智能制造確實能夠極大地降低交易費用,降低邊際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大工業時代產生的微笑曲線將陷入困境。它既無法解釋個性化需求如何滿足,又無法解釋智能制造時代高附加值在新價值鏈的何處。在智能制造時代,新的價值鏈將重新定義高附加值。批量化生產的品牌差異性,也將被滿足個性化需求所取代。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