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標準和平臺建設 工業4.0強調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模式的轉變,從而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需要大量的新技術作為支撐。柯曼認為,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等將技術在工業4.0中大有作為:在海量終端實現互聯后,需要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結構化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處理;而云計算則是將不同利益相關者通過同一套數據進行互聯的最好途徑;移動互聯技術可以將具有可預見特性的維修信息推送到終端,還可以幫助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實時了解工廠的運行情況,而不一定在工廠的控制中心。 柯曼補充說,工業4.0要獲得成功,需要滿足以下7個因素:解決網絡安全問題,制定相關安全政策;在數據傳輸等方面制定國際統一標準;要為社交所帶來的影響做好準備,并積累相關技能和人才;應對好復雜性帶來的挑戰;完善工業領域帶寬基礎架構;法律框架與監管體制調整;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信息交流和互動。 李瑞成比喻,未來的制造業將和服務行業一樣,建立在互聯網這一“共同的底盤”之上,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將對話協同,工廠生產由高度自動化轉向智能生產。 “共同的底盤”使得橫向和縱向的數據集成變得更加重要。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集成?被廣泛認可和采用的規則和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為了保障工業4.0的順利實現,德國把標準化排在工業4.0八項行動中的首位,同時建議在工業4.0平臺下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處理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的問題。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表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指出,工業4.0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取決于國際通行的規則與標準。中德兩國將在標準問題上緊密合作,并將工業4.0議題納入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雙方將繼續加強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現有合作,致力于開展更具系統性和戰略性的合作。 為此,羅文建議,我國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也應高度重視發揮標準化工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及時制定、出臺“兩化”深度融合標準化路線圖,引導企業推進信息化建設。同時,還要著力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使得中國制定的標準得到國際上的廣泛采用,以奪取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柯曼透露,已經全方位參與中國工業4.0建設的SAP非常重視這一點,SAP中國研究院作為中國物聯網協會的主要成員將參與中國相關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 從國家層面來看,羅文還建議要超前部署、建設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信息物理系統將改變人類與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物質生產力、信息生產力,實現能源、材料和信息三種資源高度融合,將使未來產業發生真正革命性的變革,對未來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他指出,美、德等世界工業強國都高度重視信息物理空間構建,加強戰略前瞻部署,并取得積極研究進展。中國要決勝未來的競爭,必須在構建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在國家新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加強對CPS的總體布局,研究制定CPS建設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發展路徑和政策舉措。同時,在制造業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等工作中加強前瞻部署和應用推廣。另一方面,可借鑒美國組建“國家制造創新網絡中心”的做法,組建一批國家信息物理系統網絡平臺,負責承擔基礎理論研究,組織力量研發突破CPS軟件、傳感器、移動終端設備等工具和裝備,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的開發應用。 事實上,業界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國相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將工業4.0落地。這是因為我國政府的推動力比其他國家更大。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