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是黨的十八大總攬國際大勢、著眼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比較優勢減弱。新常態下,要實現質量更優、效率更高的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創新驅動,根本在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助力升級“中國制造”,早已成為一種共識,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不斷攀升,截至去年底已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另一方面,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知識產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矛盾凸顯。 世界工廠咋結不出“蘋果”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達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機電產品61.2%是外資企業生產的,51.1%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73%是外資企業生產的,65.3%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 盡管經歷了3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工廠,但是在全球產業鏈上,以貿易加工為主,科技含量低、利潤率低的中國制造業依然處于低端水平。以蘋果公司產品iPhone的價值構成為例,盡管其是在中國組裝,但事實上中國工廠所獲得的價值微乎其微,僅占成本的1.8%。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蘋果公司卻獲得巨額利潤,據估算每部iPhone為美國GDP貢獻達400美元。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漸提高,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衰退。全國人大常委、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中國企業陷入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陷阱”,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處于弱勢地位,只有創新才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我們看到,中國有很多人在討論接下來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創新、是知識經濟,這就牽涉到了很多的政策,包括競爭政策、法律制度、環保措施、技術門檻等等。”世界銀行有關專家指出。 在美國專利界有句名言:“凡是太陽底下的新東西都可以申請專利。”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企業的競爭力上。可以想見,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判斷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是看廠房、設備和土地,而是看擁有多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 截至去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商標申請量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著作權登記等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看來,我國知識產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矛盾仍較為突出,相對缺少核心專利、知名品牌和版權精品,迫切需要推動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的轉變。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打造更好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法治、市場和文化環境,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會議確定,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執法,大力打擊各種侵權行為,將惡意侵權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推進軟件正版化;對國外企業和個人的知識產權一視同仁、同等保護;加大我國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力度。專家認為,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創造。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海波表示,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需要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相互融合、相互激發。知識產權制度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和紐帶作用,可以為體制創新準備較為充分的政策條件,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企業:創新等于“找死”? 專家指出,知識產權保護是自主創新的重要環節,因為知識產權在市場經濟中不僅有財富的屬性和商品的屬性,而且還具有高附加值的屬性;產權化的知識在知識經濟中,構成了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同時,知識產權既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衡量指標,又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國家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出臺了很多政策,也陸續投了不少錢,但大量的企業仍缺乏創新積極性。為何企業總是喜歡把錢用于擴大規模、搞多元化,而不愿投向研發呢?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具有逐利性,追求利潤和效率的最大化,市場導向是企業行為的動力。有調查顯示,在家電、建材等多個行業,技術含量低、價格低的中低端產品更受市場歡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需要人力、資金等成本,創新產品因此價位偏高。在當前低成本的落后技術大行其道的市場環境下,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占,“劣幣驅逐良幣”,企業缺失了創新動力。 經濟學家、全球化合作論壇副秘書長張其佐認為,在創新者的創新活動為社會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應當有一種激勵機制保證創新者的個人效益。 “中國多數企業之所以專利數量少,不愿意搞創新,主要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套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的體系。要盡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就必須對各種盜版行為和假冒偽劣產品進行嚴厲打擊。沒有這樣的好環境,創新將被扼殺,發展很難實現。”張其佐表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