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博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看來,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形式,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產生。 在第十二屆中博會中國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李培根指出,2014年是中國能源互聯網元年,過去中國的資源消耗大,單位GDP資源消耗約是日本的4倍,為此如何盡可能地節約能源對于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李培根強調,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可以很好地融合起來。在銷售、設計、采購、供應、制造等環節中,智能制造、互聯網技術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設計可以通過智能優化,類似于小米公司的開發模式。 智能制造、加工、智能化工藝、智能化裝備以及互聯網技術都可以在制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讓制造過程更加透明,讓企業的客戶想看就可以看得到。客戶越放心就會更越相信你,因為客戶能夠實時感知企業的生產狀況。總而言之,在各個環節都可以把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技術融合起來。 李培根表示,當前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大家要意識到實際上中國目前還處于“工業2.0”的后期階段,確切來說就是“工業2.0”還沒有完全完成,未來中國企業在“工業2.0”方面還需要補課。“工業3.0”要普及,“工業4.0”有條件的需要盡可能做一些示范。 二是企業要具備改善精神。過去日本人講改善,美國人也學習日本不斷進行改善。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有一些企業很強,哪怕改善一點點他們都很關注,用電效率提升1%,消耗減少1%等都很在意,但很多中國的企業卻不太在乎,似乎不是兩位數的改善就不會關注。 三是對傳感數據要敏感。中國的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要對傳感數據敏感起來。在美國,燃氣輪機企業生產的機器上預裝了5000個傳感器。為什么要裝那么多的傳感器,可能企業本身也未必說得很清楚,但這就是他們意識到大數據的魅力所在。大數據是什么?現在有一些數據,如果有相應的分析手段,就可能發現潛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這個規律,對設備來講,可以判斷其運行狀況,為它的維護、維修提供依據。同時,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夠發現設計中產品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甚至有可能改進的地方。 此外,李培根還指出,當前中國“互聯網+”的概念很熱,但也要合理把握機器和人之間的關系。在未來,企業在發展智能制造的同時,不能忘了提高工人的素養,這是非常關鍵的。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