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到用時方恨少? 蘇立是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今年的大四畢業生。今年這個學院的本科畢業生共299人,但包括蘇立在內只有20人簽約中廣核,找到了工作。還有50多人保研,由于研究生縮招,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但是,就在2年前,“中核在我們學校招了一大批人,當時主要是為了內陸建設核電站需要,內陸核電叫停后,聽說他們又回到沿海核電站。這兩年中核都沒來學校招聘。” 正如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劉志剛所說,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核工業發展怎么樣,看核專業的分數,還有畢業生搶手不搶手,我就知道這個行業現在怎么樣,都反映在高校里面。” 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在擔任國家能源局局長時,曾經設想過一個比較龐大的核電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做到核電裝機8000萬千瓦。“我跟幾個中央領導都匯報過。他們提出一個共同問題‘人才夠不夠’,增加那么多,有沒有那么多人才。后來算了一筆賬,包括機電、土建、核運行管理多個方面,平均一個核電站需要各類人才500名。” 學校招生和專業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可以說,學校培養人才雖然有主動性,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比較被動。核專業有過高潮,也經歷了低谷。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康克軍回憶,核專業最早的高潮源自國家對核武器的支持,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出自那個時代。后來經過“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這漫長的幾十年是最困難的時期,很多有核專業的學校難以為繼。“據我調查,一直開設核專業并招生的學校不過十來個。哈爾濱工程大學是其中一個,還有清華,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四川大學這些學校還在堅持著。很多學校跟核有關的專業萎縮、調整,最后就沒了。即使有的學校堅持了這個學科,實際上學科里面也有部分環節出現了這個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劉志剛堅持認為,核電核科技專業必須實行精英化教育。“否則對不起這個產業。學校對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對創新,包括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都有特別的要求,因為從事這個工作跟別的工作不太一樣,特別要求團隊責任感,要有奉獻精神。”劉志剛說,作為特殊專業,國家的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比如,核化工與燃料循環這個專業,第一很難招到人,第二就算招到人,也不能保證學生就業。我們和教育部還有一些領導呼吁多次,現在雖然還不明顯,但將來真需要人才的時候可能培養不出來,因為這個專業不可能有很多人。是否可以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和企業訂單聯合培養,否則一些急需的專業將來會很困難,甚至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