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陸核電,建還是不建? 此次年會上,核電裝備制造企業和發電企業均呼吁:內陸核電應該及早啟動。哈電集團一位高層說,“如果內陸核電不啟動,全國核電裝備企業投入的幾百個億就要打水漂了。法國內陸有很多核電站,人家那么多年都不怕,為什么我們就怕成這樣呢?” 還有專家表示,內陸建設核電站,技術不是問題,公眾的恐核心理才是唯一的阻礙。 日前,本報刊登了關于內陸核電建設不同觀點的文章。有支持者也有明確的反對聲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態,自己不是支持派,也不是反對派,而是謹慎派。首先要安全。為了安全,一點都不能馬虎,要謹小慎微。“別太著急。要穩中求進,穩扎穩打,放慢一點沒什么不好。” 當記者問及,對目前核電發展速度的看法時,杜祥琬說,國家制定了核電發展規劃,這個速度是大家討論定下的。“我知道有人說是大躍進,快就是大躍進?不是,大躍進的本質是違背科學規律。 風電增長的速度比核電快多了,有人說是大躍進嗎?”杜祥琬坦言,自己不做具體規劃。但是,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安全文化要到位。文化到位了,就會知道應該要多快。現在2020年核電發展目標已經明確,但是還需要更長期的規劃。不能只看到7年之后。因為核電的周期和投入是長期的事,包含設備制造能力、人才培養、燃料供應等一系列環節,全產業鏈要協調配套發展。一個環節都不能大意。 杜祥琬認為,目前關于內陸核電的爭論實際上陷入了矛盾。“國際上對核電站沒有沿海、內陸之分。其實核電站都一樣。內陸也好,沿海也好,只不過是地點的問題,都要做到安全。難道說沿海的核電站就可以出福島事故?不過因為沿海和內陸有差異,在內陸核電站的選址上考慮更多。比如水的問題,洪水、枯水、堰塞湖等,避開地震帶,還有排放,內陸的排放標準要比沿海更嚴格。內陸對核電站有需求,我們要做的是讓沿海和內陸的核電都安全,不出事。” 杜祥琬直言,核電不會一直只占總發電量的2%,中國的核電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會逐步從小到大,成為一個非化石能源的支柱產業。現在應當做的是制定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下工夫降低事故概率。即使萬一出事,也要切實做到后果可控。“老百姓關心的是后果可控,只要不影響我生活,你自己把事處理好了就行了。我看過黃毅誠的文章,還有不同觀點的文章。無論建在哪里,核電都要做到安全。理性謀共識,科學謀發展,不要把工夫花在爭吵上。”
話雖如此,面對裝備制造企業和發電企業的呼聲,杜祥琬認為不能無動于衷。“裝備制造企業的心情可以理解,企業希望啟動內陸核電,我想會穩步啟動,穩穩當當地干。” 而在他看來,目前不能忽視的是福島事故后我國核電應該轉變發展方式,建立政府、企業、專家、民眾共同參與的工作程序。“一開始就和公眾講清楚是什么項目,對國家、當地有什么好處。要付出長期、耐心、堅韌的努力。以前是政府決定多少裝機,我們就去做。現在則要一開始就要和公眾對話,不能只把公眾當做科普的對象,要讓他們參與,這不是我發明的,是國際的經驗。”杜祥琬相信,讓公眾成為利益的分擔者,不只是后果的承受者,建立科學透明的工作程序,將是福島事故后我國核電工作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