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對比一下我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現狀,不難發現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1) 絕大多數公司產品單一(很多上十億元左右的公司主營產品僅一種),因而規模也普遍偏小; 2) 目標市場單一(如僅中國國內的配套市場,甚至僅供商用車或僅供乘用車市場); 3) 國際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一些公司雖已能將產品銷售到全球,但對中國本土優勢依賴度很高,即絕大部分價值的生產仍在國內,只是出口到國外,還沒有能力全球制造、全球銷售和更深的價值鏈全球優化。 4) 基本上沒有企業能在一級配套市場上擁有持續的全球領先的技術開發能力; 5) 沒有可以依靠的穩定的全球主機廠伙伴。也就是說,雖然一些公司能在中國為很多國際品牌的主機廠配套,甚至也能出口到國外的配套市場,但不足形成穩定關系,特別是國際市場上,一旦有如印度等競爭者出現,買家將不會有忠誠度。縱觀德爾福、偉世通、電裝、愛信、博世、瑪瑞利、現代摩比斯等,無一不是因為有強有力的主機廠伙伴成長的帶動。而中國有沒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強有力的國際性主機廠現在還是未知數。 因此,如果說十年內有一些本土零部件企業可能會展現國際供應商的雛形,或者會在更長的時間里成長為國際級供應商的話,我們預計有兩種可能: 1) 上汽、奇瑞或其它本土整車廠能夠在未來十年,逐步形成200萬輛左右的自主品牌生產能力,并在全球進行生產、銷售。這樣,這些主機廠下屬的零部件企業或關系緊密的零部件企業可能在主機廠的支持下形成國際級公司的雛形; 2) 利用中國產量達到1500萬輛以上的市場機會,在某些細分產品領域一級配套商迅速占領中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產生較高的利潤,以此為優勢進行國際化的并購和運作,讓自己獲得技術優勢并實現國際化發展。現在已有不少企業正在作此努力。 當然,不是每個企業都要做國際性的零部件公司,可以有較小的目標。但是,即使是不追求規模大、影響力大,中國本土的主流供應商,絕大多數都面臨著戰略轉型的壓力。主要體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