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土供應商未來十年或將局部突破技術和管理的雙重瓶頸 技術和管理是絕大多數制造型企業現在的兩個軟肋。 自80年代初中國制造業開始真正起步到現在已近30年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已另外刮目相看了。以低成本制造質量中上及中下的產品,使得中國產品在全球所向披靡,中國已成了事實上的相當多產業的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在技術/研發方面,中國企業卻長期沒有與全球領先同步。事實上,在汽車零部件這一產品上,正如本報告第六部分所說,中國在高端技術領域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全球采購的大好形勢下,中國零部件企業常常因為沒有強的技術開發能力而失去訂單。因此,大部分零部件企業要在全球配套市場競爭,僅僅具備低成本制造的優勢是不夠的,對技術開發能力也有相當高的要求。 也正因為此,蓋世汽車網通過調查發現,未來十年中,有可能相當多的零部件供應商開始真正思考和采取措施,并在其它支持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可能會在技術研發上實現破局,可能實現的方法和圖景是: 1) 企業真正加大研發的投入,在國外部分地區汽車行業不景氣之機,大量挖一批真正掌握技術的人才加盟; 2) 企業通過購買、合作或并購獲得目前世界領先技術,消化吸引; 3) 政府通過政策支持、要求及營造出一種真正腳踏實地的投入技術/研發的商業氛圍。一改目前企業的急功近利的氛圍,真正投入搞研發的少,真正大力搞研發反而死得快的局面。 4) 對于一些頂級的零部件技術,政府還要組織研究真正實現突破的可行性方案。 5) 通過以上政府和企業層面的雙重努力,有可能在十年間形成重視技術開發的商業文化,企業能在非頂級領先的零部件技術方面達到或接近國際領先的水平,企業內部能形成較成熟的開發體系。而在頂級的零部件技術,可能在近十年間,還不大可能實現趕超。 另一個軟肋是管理問題,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管理水平總體較弱,既有管理理念的問題,也有經驗、人才缺乏的問題。所謂國際化的過程,實質上最重要的是管理水平的國際化。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就如同中國足球,在一個浮燥的外部環境下,無論工作方法還是思維模式上都比較封閉。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用全球一流的設備才能生產出世界二流質量的產品。對于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工業品營銷、電子商務等缺乏對其精髓的深入認知,用土辦法和思維來解決已處于國際競爭中的問題。 當然,有一些新銳的民營企業或新型國企,在與國際客戶的交流和合作中學會了如何提高自己,也善于學習用新的方法來抓住機遇,為自己贏利有利的發展空間。我們判斷有一批中國零部件企業在未來十年內,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實現企業管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