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月,中國品牌、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表現各異,分化加劇,市場份額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45%、20.32%、17.96%、12.02%、3.87%和1.66%,呈現幾家歡喜幾家愁。盤點各大車系前7月在華表現,看接下來該如何作為? 德系穩扎穩打 受整體車市低迷因素的影響,德系車雖然增速不大,但發展還是較為穩健。盡管上汽大眾7月排名有所回落,但1~7月累計銷量與去年同期持平,依舊牢牢把握領跑地位。 7月一汽大眾增幅非常明顯,奪得月度冠軍,1~7月累計銷量同比增長0.5%。相比于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產品線仍舊缺位SUV產品。不過,一汽大眾將推出第三品牌,未來一汽大眾將形成奧迪、大眾以及全新品牌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格局。 此外,對于德系豪車三強而言,雖然奧迪7月份銷量同比上漲,然而增速卻不及另外兩大德系豪華車品牌寶馬與奔馳,后兩者在市場競爭中迎頭趕上。對于德系車而言,盡管日系軍團窮追猛打,但下半年外系車老大的位置應該不會改變。問題是德系車已經高處不勝寒,不進則退。除了繼續保持穩扎穩打的策略之外,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新的招術了。 日系整體上揚 今年1~7月,日系品牌車企整體上揚,三大主力日產、豐田、本田在華合資車企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前7月日系市場份額上漲2.3個百分點,悄然逼近德系車20.32%的占有率。 日系車為何能找回狀態,暢銷中國市場?這是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因來看,經濟因素持續向好,其次是對手“幫忙”。今年以來韓、法系車所丟失的市場份額基本都被日系車納入,日系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相對外因,日系車自身發生的內在變化更值得回味。一是日系車痛定思痛,經過大幅調整后的中國戰略全面落地,日系車企實現本土化開發和生產完全本地化。二是日系車產品戰略更加積極,技術與設計不再保守,有條件放開手腳,在中國市場采取更加積極的進取戰略。今年后5個月,日系有望持續發力,給市場帶來更多的震撼。 美系喜憂參半 前7月,美系在華合資車企成績喜憂參半。7月份美系領頭羊上汽通用同比增長9.65%。前7月上汽通用的銷量累計破百萬輛,同比增長4.74%。上汽通用旗下,別克、凱迪拉克7月份均創下銷量的歷史最好成績,下半年上汽通用將發布10款全新及改款車型,有望迎來新一波銷量增長期。而美系的另一大戶福特卻不走運,長安福特1~7月同比跌幅達到17%,正是因為長安福特,拖累了整個美系車在華的市場份額。 從美系各大品牌的表現來看,目前通用仍然呈現出低端品牌和高端品牌強勢,以及中端品牌弱勢的狀態。對于美系品牌而言,一是需要盡快走出調整期;二是提高新品投放領域的高效率和高精準性。面向未來,美系品牌在中國市場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從目前一些美系品牌在華的戰略舉措來看,相信應該有所作為。 韓系逆勢擴能 今年1~7月,韓系車銷量一再暴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北京現代同比降低29.1%,東風悅達起亞同比下降超過50%,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是銷量大幅下滑,一方面是仍在高調擴產。近日北京現代第五工廠(重慶工廠)落成,并宣布于8月份正式投入生產工作,北京現代的年產能將提高22%,從135萬輛提升到165萬輛。無獨有偶,今年東風悅達起亞也將要在江蘇鹽城建設第四工廠,并將產能一舉提升到年產百萬的級別,此舉已引起業內的普遍擔憂。 對于這兩家韓系車企來說,目前不是產能不足而是產能己經過剩。目前該做的,不是擴產擴能,而是提升產品力,挖掘自身在產品上的優勢,同時做好商務政策的研究、營銷以及延伸服務等配套工作。尤其應該加速產品升級,并通過不斷推出新產品的方式來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 法系折戟沉沙 今年前7月法系車在華銷量令人堪憂,依舊呈現兩位數的跌幅。法系車在華3大企業中,除東風雷諾保持增長之外,其他兩家神龍汽車和長安標致雪鐵龍均出現斷崖式暴跌。7月跌幅分別達到38.3%和71.8%,可以說法系車在中國市場回暖,目前來講是不現實的。 法系車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當年可與大眾汽車比肩。可時過境遷,兩者早已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了:一是定價偏高;二是市場定位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胃口;三是對市場的反應滯后,導致換代車型難以支撐起不斷改變的市場;四是中國市場與歐洲市場的產品投放有較大差異,許多在歐洲市場暢銷的車型在國內受到冷落。 “自主”居安思危 今年1~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13個百分點。占有率不斷攀升主要受益于SUV,前7月自主品牌SUV銷量同比增長24.5%,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中國品牌的佼佼者是吉利,在博越、新帝豪、帝豪GS、遠景等主力車型的神助攻下,銷量可謂是一路“開掛”,1~7月同比增長高達87.4%,已完成其重新修訂后的110萬輛銷量目標的近6成。 不過對自主品牌而言,務必居安思危。雖然前7月SUV實現近25%的增長,但與之前動輒40%~50%的增長相比,增速明顯放緩。特別以日系車為代表的合資品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力度,將對中國品牌造成強烈沖擊。另外,自主品牌間的分化加劇,黑馬吉利的崛起,讓長城、奇瑞、江淮等“黯然失色”,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在自主品牌的分化中逐漸體現。 展望后5個月市場,無論是自主品牌自身的競爭,還是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競爭,必將白熱化,自主品牌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至于后市如何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