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汽車評論 “匠心”這個詞,迅速就火了,迅速被掏空了,迅速被玩壞了。想必,也會迅速被遺忘了。所以,堅守的人總是在堅守,趕時髦的總有新臺詞。 就像“豐田之道”,近幾年已經沒那么火了,那些慕名而來的學習者大概又在學習別的什么“之道”,但之于豐田,是薪火相傳,從不動搖。
“從創業到現在,豐田的核心理念從未動搖。”在豐田服役53年的河合滿專務回顧半世紀的櫛風沐雨,覺得豐田能有今天超過1000萬輛的年銷規模,是“當年做夢都沒想到。” 就像很多日本人一樣,河合滿一輩子只服務過豐田。53年前,他從豐田技工學院畢業進入豐田工廠,成為鍛造部的一線工人。那時候豐田只有本社和元町兩個工廠,一年累計只有30萬臺的產量,今天,豐田在日本有12個工廠,在全球28個國家,累計有54個生產事業體。 在豐田,這樣40年以上工齡的老人有很多。一生的時間,只信一念,只做一事,只造一物。這家車企,這個品牌,安放了他們的一生,給他們物質,也給他們精神,甚至榮耀。所以脫離了日式的職業文化,去談匠心,去談豐田之道,都是無源之水。 心手合一的造物之心 豐田公司的“母工廠”本社工廠坐落在譽為日本制造業中心的愛知縣,當看到這條享譽世界的TPS基本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竟然如此之低,見過大世面的國內媒體人感到詫異。要知道,我們國內近幾年的新建產線,如果自動化率沒達到90%、95%、98%,都不好意思跟人說。 在日本這樣一個研究機器人瘋魔的老人國家, 從邏輯上講,要想高度自動化,大概沒有得不到,只有不想要吧。 “再先進的機器,自身也不會進化,需要人的智慧和創意。豐田的自動化是人字旁的自動化,要員工們通過親自動手,在實踐中改善技術,激發智慧。” 河合滿解釋說,“員工來推動技術進步,再通過程序設計教給機器人,完善產線,如此循環。” 這就是大概就是豐田之道所謂的“智慧改善”。機器人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而人不能脫離實踐去思考。
河合滿介紹,本社工廠TPS產線上的工人,大部分來自管理崗位,他們在本社工廠鍛煉提升,之后會把經驗帶回各自的崗位,影響更多的員工。本社工廠也因此成為技術進步的原點。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套沿襲了幾十年的辦法太老套。而事實上,它卻恰巧迎合了后現代式的反思。 現代化引以為傲的分工和自動系統,離間了人與物的聯結,人性往往在工業精細的碎片中迷失。物我相隔之后,產生的大多是商品之美,而不是器物之美。而在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對物有一種特別憐惜。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康德的這句理性批判,放到當下,大概就是政治家和企業家們鼓吹的“以人為本”。而豐田之道的另一半也是“尊重人性”。 不想盲目的說豐田把這一點踐行得有多好,只能說其若干細節值得借鑒。
河合滿說支持他專注事業的是,“打根上我就喜歡造車”!在年輕時代他曾非常羨慕前輩高超嫻熟的技藝,差距激勵他去繼承和超越。可以看出,雖然很多技術固化到了生產線上,但是人的價值和智慧被高度推崇,是豐田汽車創造力的依仗。 “除了管理人員可以在本社工廠TPS產線受教育和鍛煉,在其他工廠也有類似的產線,能讓所有的員工都有鍛煉的機會。”很多工廠都設置了培養員工的工序,他舉例說,我們有時會故意把機器停下來,而讓員工手工噴涂,從而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 豐田賞識的是不回避課題,并潛心研究如何解決的人。“如果員工做出挑戰失敗了,是不會有人批評的。” 他說這種教育員工的理念是豐田章男認可的。
后記:也許跳出技巧和策略層面,從民族、文化和理念的深度才能發現豐田之道的持久魅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