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產業模式轉變或創新:一是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二是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三是催生出“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模式。 通用電氣(GE)通過產品服務化實現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服務業的收入比例則從1994年的不足40%到2000年的60%以上。 “GE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的大態勢下,工業互聯網將包括機器、設備和設施群在內的工業網絡與先進的傳感器、控制裝置和應用軟件相連,將服務整合在內延展到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延展產業鏈的同時,服務帶來了新的產業價值。”周濟說,“可以預見,‘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將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產生,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 周濟指出,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中國是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極大的機遇。 一方面,中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中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正在向工業4.0邁進。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中國,如果我們抓不住這次機會,在別人進行工業4.0的時候,我們還在進行工業2.0,就要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就算實現了工業化,還是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遠遠甩在后頭。 另一方面,中國面臨著極大的機遇。我們要后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也就是要工業2.0、3.0、4.0同步發展。更為寬廣的技術選擇,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得我國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大大壓縮。 因此,“中國制造2025”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發展策略。也就是10年規劃,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15~2020年),全面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應用,部分行業和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應用的試點和示范。如,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第二階段(2020~2025年),大力推進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著力推動“智能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 除此之外,實現“中國制造2025”要實施五大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其中,最核心的是實施智能制造工程。 還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大力破除對個體和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周濟最后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加強國際合作。過去37年,中國的快速發展依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后,中國要科學發展,更要依靠改革開放,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戰略,尤其要進一步加強與德國、美國、英國等世界各國的合作,共同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共同發展更加先進的制造業,造福人類,創造未來。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