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為什么要搞智能工廠。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被勞動力問題逼的。勞動力短缺的時候,不僅找不到人、工資高,還會出現員工流動性強、敬業度低、管理難度大。這時候,很可能會被逼無奈地上智能工廠。智能工廠不僅可以減少用工,還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改變勞動環境。 德國人提出工業4.0的原因如此,韓國人用機器人多的原因也如此:韓國人喜歡罷工........當然,除了勞動力因素外,智能工廠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生產的柔性、響應市場需求的速度等等。 【基礎】上智能工廠,必須有高質量生產和配套設備。否則,如果經常遇到設備和質量問題,人員不但減不下來,維護的人工和費用反而可能上升、設備運行效率也會下降。設備上了檔次,價格一定也不菲。如果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企業就難以賺錢。所以,智能工廠一定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生產的工藝和管理就必須跟上。換句話說,那些習慣于低成本、低質量、靠拼設備的企業,可能不適合做智能工廠。 【手段】要想代替人,就要分析機器代替人的約束。比如,操作工的信息途徑包括:電話、聯絡單、通過眼睛看、耳朵聽等等。要把人的工作換成機器來做,這些信息要通過信息集成和數據采集的辦法得到。其次,人的操作方法要用計算機來實現:對全自動流水線來說,這就是將工人的思想融入CPS。再如,要減少設備的點檢維護工作,很可能要配置自診斷系統。 【權宜之計】減人是個過程,在減不下來的時候,可以設法降低工作量、合并工作內容。特別地,當生產和設備相對穩定時,操作室的人員可以減少——但前提是要注意的。再如,通過互聯網,可以把操作室建設在環境好的地方、甚至可以利用移動辦公。 【大數據】人少的時候,質量檢驗就可能出現問題:顧不過來。這時候,利用大數據技術,將生產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即便生產時沒發現問題,也可以離線分析,以免質量失控。當然,如前所述,這樣做的前提是質量、設備足夠穩定,否者可能導致成批的廢品。 【困難】采用智能制造時,人們可能會遇到各種“技術問題”。其實,仔細想想:很多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投資和成本問題:把生產節奏放慢一下,是不是可以解決了?原料用好一點,是不是可以解決了?檢測環境改進一下,是不是可以解決了?也許你確信: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而這些成本和投入實在承擔不起,那么不投就是了:這說明,勞動力問題,還沒有逼得整個行業必須這么做。我相信:隨著其他行業的技術進步,勞動力的成本還會進一步提高。 這樣,你所在的行業可能會面臨三種選擇:1、采用智能制造、2、移到經濟更落后的地方;3、將勞動力成本附加的產品上。當然,第3種做法成功的前提是:整個行業都沒有進步,或者有些企業被淘汰出局。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