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謹慎觀點也逐漸被提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此前表示,提升船舶企業智能化制造能力,還必須結合船舶市場的形勢。在2015年之后的這10年,船舶行業會經歷一個前期平緩下行到后期持續爬升的復合過程,而當前面臨的市場還是很低迷,造船企業的整體效益不高,能夠平穩渡艱是船企首要的期盼。 “用智能化的手段來改造,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為此進行大量投入。在當前船企普遍還未走出困境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是有難度的。”媒體介紹他此次的觀點為,中國畢竟還有一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造船業又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市場沒有明顯改觀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管理上的優化可能比智能化帶來的優勢更加明顯。 智能發展建立在差異化基礎上 事實上,在新鮮的概念之下,關于“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在制造業領域已成共識,但對于如何做好智能化發展,才更是當前的爭論焦點。“智能制造 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行業自身特點加以分析。”一種審慎的觀點正在爭論中逐漸占據上風。 “中國制造業要實現由大到強,一定要實現專業化分工。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接著談電氣化、智能化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金東寒早已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無獨有偶,胡可一也曾表示,船舶工業有著鮮明的特點,屬于離散型制造業,而非大規模采用流水線或者模塊化組裝生產方式。這樣的特點就決定了造船不能像生產汽車,在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一種車型,大量采用機器人、機械手等大型自動化設備。因此,實施大規模智能化的難度比其他行業更大。與其他一些新興產業相比,“互聯網+”的推動作用可能短期不會特別明顯。 那么,船舶制造業的“互聯網+”機遇在哪里?他認為,著力改變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偽應用”局面應當成為突破口。在他看來,船舶工業的互聯網應用目前仍集中于數字造船、船企的計劃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而增值服務領域尚未取得較大突破。 此外,有專家認為,船舶智能化發展首先需要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其次,船舶智能化發展關鍵在于分析、決策、以及成長,即能在大量信息中,將相關的數據融會貫通,然后進行綜合的評估與分析。而后者需要船舶具備高水準的數據分析系統,要有最合適的決策并進行船上系統的操作以管理推進、導航及其他系統,隨著收集數據量的增加,系統功能要隨之增強。 此外,政策紅利也逐步到位。此前有消息稱關系到“白名單”船企的《金融業支持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已獲國務院通過,近期將有望出臺。意見將從符合規范的標準船舶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賣方信貸、拓寬融資業務、保險水平規模及保險費用、鼓勵社會資本、扶持海工業務等六個方面支持船舶工業。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