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互聯網+”能為造船業帶來什么?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造船業”,就是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進一步改造傳統造船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提升船舶建造過程的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概括而言,便是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實現行業轉型升級。這一概念,與此前行業推動的“智能制造”異曲同工。“引進智能裝備,進行智能制造,有利于造船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制造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夠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馬玉璞曾在兩會期間表達對這一發展的樂觀態度。 在行業尚未對未來發展勾勒出清晰的圖像時,國家政策便釋放了更加積極的信號。有消息表示,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提出,推出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首批提出的重點領域共十個,其中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位列其中。會議還表示,要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在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上給于支持,務求重點突破,取得實效。 “暗夜”中的曙光? 國家大力引導船舶行業轉型升級,是支持建設長江經濟帶、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等國家戰略的需要;而對于船舶制造業來說,把握機遇、創新發展,更是實現行業盡快走出低谷的期冀。 受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航運造船產能雙過剩等,船舶制造業在很長時間內深陷泥沼,在局部地區一些傳統造船重鎮,上百家造船企業開工的不過幾十家,企業廠門緊鎖、機械設備滿地銹斑、船塢船臺冷清的凋敝景象令人心寒。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造船完工390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9%;承接新船訂單599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 經歷了井噴式增長,傳統市場趨于飽和、中低端市場技術差異小、產能過剩;成本逐年增長,但產品附加值低導致市場競爭力較弱,面對瓶頸,轉型升級早已成了業內共識。
行業期待,“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能成為造船業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的新動力:以“大數據”為基礎,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如實時數據傳輸和匯集、大計算容量、數字建模能力、遠程控制、傳感器等,實現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斷分析,以及決策和控制,通過先進科技推動行業發展,增加船舶制造的附加值……對于未來的發展,完美的脫困計劃似乎正逐漸形成。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