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用30年時間,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苗圩說,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我們認為,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要搶抓的制高點,而主攻方向則是智能制造。”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中國工業報》等中央媒體集體采訪時,首度披露了規劃綱要制定細節,他強調:“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后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記 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在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方面,工信部有何舉措? 苗 圩: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 這幾年,國產機器人發展有很大的進步。過去大約一半左右的機器人是用在汽車行業,現在已經突破了這個界限,在電子信息行業等其他工業行業里都開始得到普及和應用。這方面廣東做得比較好,它們第一次把機器人用在電子信息產業中。過去由于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廣東是加工貿易最發達的省份,在生產線上雇了大量的農民工,來做一些簡單的勞動。由于兩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產品集成度越來越高,二是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就給機器人在這個行業的發展應用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國際上用于衡量機器人普及的指標是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韓則已超過了300臺。這表明我們以機器換人還有很大的潛力、很大的市場。 當然,這也帶來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改變以至于社會上的問題,大量的機器人取代了人,就業怎么辦?所以,我們還要兼顧好中國人口比較多、還有很大就業壓力的情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預示著勞動力的培訓越來越重要,干簡單勞動的勞動力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懂得軟件、計算機,會操作的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多了。從職業教育方面還要跟上去。
總體上講,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方面要抓產品技術突破和重要配套的組織,另一方面抓好應用。從這兩方面入手,使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