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產學研結合 知識產權共享 毫不夸張地說,自主研發與創新一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心頭之痛。尤其是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高速增長以來,外國車企不斷涌入掘金,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階段,雙方的技術與實力差距也愈加明顯地反映在市場形勢中。 2014年的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十二連降”,不僅讓中國汽車工業面上無光,也促使整個社會開始深刻意識到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從去年豪車國產化引發的中國汽車制造實力的爭議,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宏偉藍圖,再到最近“自主品牌”改名“中國品牌”力圖崛起的豪言壯語,其背后貫穿的核心訴求都是汽車工業設計研發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不過,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經驗可以看出,任何前沿科技的創新突破都是建立在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進步之上,汽車工業也同樣如此。設計研發雖然是汽車制造的開端,卻是材料、工藝、裝備等基礎工業領域成果集大成的末端。要想真正增強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實力,一切還必須落地于汽車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趙玉海在會上表示,歐美等國都是從基礎領域研究出發,取得了成果之后再發展相應的產業,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晚卻速度快,所以走的是一條與發達國家相反的路線。 不可否認,這種跨越式的發展確實幫助中國汽車工業用3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但也埋下了諸多問題和隱憂。在趙玉海看來,目前我國在整車整機制造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基礎零部件、材料、裝備等方面卻長期難以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在全球汽車市場開放競爭的大環境中,這種由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的核心技術上的差距,是繞不過去的待解難題。 “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制造業能用錢買來的東西,全都買了。現在買不來的,永遠也買不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表示,“到了今天這種時候,我們也只能靠自己。” 陳斌坦言,自主車企多年以來在研發方面其實很努力,但基礎領域的研究單靠一家車企做不了,僅靠汽車行業也做不了,必須集中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一起投入。
而這正是汽車聯合基金的目標與運作思路,讓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一起研發,官產學研用充分調動結合,取得的科技成果實現知識產權共享,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發展工業通行的做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