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的加減法 當然,跨國公司之所以擁有非凡影響力,并不僅僅是因為質量和品牌。跨國公司除了咬定青山不放松、小心駛得萬年船之外,還深諳有張有弛之道。曾有一個統計,50年前的世界500強企業,70%已經退出。怎樣才能基業常青?有3家大名鼎鼎的“不倒翁”百年老店給出了答案:壯士斷腕。 西門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擁有專利數最高的企業,全球專利數量達6萬項,長期占據歐洲專利冠軍寶座,信奉“客戶決定我們的行動”準則,果斷退出了汽車、飛機發動機、手機等業務,由電氣、工業自動化、通信設備提供商向工業、城建、能源、醫療設備商轉型。 通用電氣公司是1896年以來惟一一家始終屬于道·瓊斯指數成份股的公司,追求在所在行業數一數二,先后退出了執牛耳的半導體和計算機、照明、家電領域,鞏固發動機制造、能源管理、醫療設備、自動控制能源和醫療儀器,進軍金融和工業互聯網等現代制造服務業。 “藍色巨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連續21年蟬聯美國專利榜首,原則之一是不做低毛利的業務。近期將低端x86服務器以23億美元賣給聯想,又倒貼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15億美元剝離芯片制造業務資產。 中國企業不乏超前意識,卻少有如此決斷和手筆,這些跨國公司不能不令人嘆服。 中國制造怎么辦 以往,制造業意味著規模化生產、意味著產品的一致性,第三次工業革命則要求生產的柔性化、產品的多樣化。面對這種創新性、顛覆性競爭,企業必須提高效率、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提供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工業機器人很好地提高了效率;3D打印實現了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既有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賦予了遠程控制和網絡打印更多的可能性;而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惟有靠人才能實現,這對新時期的綜合性、復合才人才儲備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此看來,中國制造一要加大研發投入。現階段可能難以看齊德國巨頭,但可多向隱形冠軍學習。據統計,85%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是“科技上的領導者”。它們平均在研發上投入5.9%的費用,20%的隱形冠軍企業的研發強度甚至高達9%,是德國其他企業平均研發成本的三倍還多。而2012年中國規上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比重僅為0.77%,中國500強的平均研發投入比重也不過1.27%。 二要咬定主業不放松。西門子的電氣、通用電氣的發動機、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服務器舉世聞名,不管如何轉型都越發穩固。隱形冠軍們更是如此,幾十年上百年就專注于一個“利基”市場做到極致,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三要有恒心毅力。德國制造號稱“眾廠之廠”,上百年的歷史積累才造就了制造業的頂級業態,才具備了向工業4.0進軍的基礎和底氣。如果說工業4.0是一棵大樹,那么大企業就是主干,中小企業則是枝條和綠葉。筆者認為,工業4.0本質上還是大企業引導。羅馬不是一夜建成的,中國企業還得踏踏實實打牢基礎,多培育一些大而強的企業,才能真正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中國制造要增強自信心。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潮,國內外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大規模應用,制造業在勞動力高成本地區與低成本地區之間雙向流動將成為新常態。 隨著中國的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可能高端制造業會部分回流發達國家,部分制造業會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但只要中國實施以機器換人為主的技術改造創新,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就能再次鞏固綜合成本優勢,這是最大的甚至是惟一的可能。一則很多制造產業鏈都在中國,很難完全轉移出去。二則中國制造的規模優勢和巨大產能,大幅度地降低了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的推廣應用成本。三則制造業(含機器人制造)仍然需要巨大的沉沒成本和基礎配套,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能像中國這樣將低廉和成熟合二為一。這些,正是中國制造能從容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王牌和底氣所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