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破冰 近日,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透露,2014年北京推廣新能源汽車8050輛,這個數字雖然超過了2008年至2013年的總和,但距完成兩萬輛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而根據2013年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13~2015年,我國應累計推廣24萬輛新能源汽車,2013年、2014年兩年的推廣數量僅為9.24萬輛,這也意味著,在2015年,我國新能源推廣任務為14.76萬輛,是2014年實際推廣數量的1.97倍。 2014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共計推廣10886輛,同比增長18.7倍,2013~2014年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共計11465輛,居全國第一(浙江第二、北京第三)。 作為示范城市,北京面臨更大壓力,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度被排上了日程,而“破冰”從充電設施的布局開始。2015年新年伊始,北京市500個公共充電樁建設全部啟動,加上已經建成的400多個充電樁,五環內“5公里半徑充電網”的目標將在春節來臨前如期完成。而這只是北京大規模擴充公共充電樁的序曲。 此外,正在印制的新版北京地圖,將會對充電樁位置進行特別標注。盡管配套設施正不斷完善與加強,但是同處限購城市,北京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遠沒有上海高。專家認為,開放插電式混合動力窗口并對企業的配套充電設施進行硬性規定,再加上社會資本引入和政府扶持,將會取得更好的推廣效果。 排外“插混”? 將準入制改為備案制,對諸多新能源車企而言是極大的利好消息,但是該政策繼續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排除在外,這種車型在北京不僅不能拿到地方的新能源補貼,也不允許參加新能源汽車的搖號購車。 “按照常理,純電動車應該是消費者的第二輛車,而更具有增長潛力的車型本應是足以滿足家用需求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北京市的這種‘謹慎’,恐怕將繼續束縛新能源的發展。”上汽乘用車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北京市對“插混”車型繼續限制的原因,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全世表示:“由于擔心插電混動在技術上容易造假,所以北京特意設置了目錄,拒絕將其納入。這一做法,令北京市新能源汽車推廣辦公室一直承受著輿論壓力。” 北京與上海在新能源政策上的最大區別就是準入機制——只要進入工信部名單的新能源汽車,進入上海市場一律可獲“免費滬牌”,插電式混動汽車也不例外。 據悉在上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不僅讓本地企業上汽乘用車公司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榮威550推廣迅速,還使得比亞迪秦出現了供不應求局面。很快,已于今年1月投入國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寶馬530LE也將在上海首發。更加開放的窗口不僅打開了上海的私人市場(占總體銷量的70%),還吸引著更多車企的目光。上汽乘用車公關部負責人表示,政策利好已讓上海市新能源推廣形成良性循環,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型的市場化競爭初見雛形。 “在購買指標受限的情況下,如果每人只有一個指標,消費者很難直接選擇純電動車型。相比之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具有推廣起來則更加容易。北京市對于插電混合動力的隱憂大可以通過制定具體規范來消除,不應采取完全被動的全盤限制策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成員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如是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