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筆3:魚目混珠,文化的包裝下是各種活動 隨機進入到一家國內公司的主頁,然后打開企業文化欄目,大家肯定會發現這樣的現象:除了或追趕時髦或附庸風雅的企業使命、企業宗旨、核心價值觀等文化綱領,以及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解釋外,更多的則是各種各樣的活動。其中,國有企業的網頁有明顯的相似性,大致包括: “領導關懷”——領導視察的照片和題詞; “黨群活動”——基層黨組織建設,車間班組活動; “社會責任”——到養老院慰問,為災區募捐; “工會活動”——到全國各地風景區進行“野外拓展訓練”,或者是趣味運動會,員工才藝展示等。 而民營企業的“公司文化”欄目則顯得有些單薄,大致包括:新員工入職培訓(含課堂培訓和拓展訓練)、公司年會、團建活動(近郊旅游)等,同樣也是文字配照片。 點評:雖然很多企業文化專家都不否認儀式和活動的重要性,但包括“禮儀與儀式”的始作俑者特倫斯·迪爾和“企業文化”一詞的提出者埃德加·沙因在內的著名學者,都更加強調公司內外環境與經營實踐對價值觀的影響,各種儀式和活動,只是傳播和強化企業文化的渠道和手段。 進一步講,企業所處的時代、行業的特點、領導的風格、員工的素質、經營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才應該是企業文化沉淀、凝結與升華的內在源泉。各種儀式和活動的主旨要能體現和傳承文化,并始終與企業的宗旨、使命及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把八竿子打不著的五花八門的活動放進“企業文化”里,其結果導致文化建設活動的形式化和淺薄化。 敗筆4:恃強凌弱,要員工做出單方面承諾 “80后”是叛逆的一代,“90后”是張揚的一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業以自己所處的相對強勢地位,無條件要求員工對企業做出單方面承諾。 有這樣一家企業(姑且稱之為B公司)。其主營業務為專業性非常強的電子設備,原來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行業老大,后來改組為民營企業。由于B公司的業務領域非常狹窄,且在國內幾乎處于獨家壟斷地位,所以在無形中限制了資深員工的對外流動。 絕對的強勢地位,使得B公司在對待內部員工上有些有恃無恐:薪酬偏低,而且多年沒有調整;管理粗暴,高管們動不動就罵人。如此對待員工也還罷了,可B公司卻又在企業文化手冊中堂而皇之地寫上了“感恩做人,敬業做事”核心價值觀。殊不知,現代社會中的“感恩”是需要勞資雙方在互動中實現的。如果企業給了員工施展才華的事業平臺,給了員工合理的報酬和良好的工作氛圍,員工當然要感恩,當然要敬業,當然要為了勞資雙方共同的利益盡心竭力。但如果企業只是把員工當成賺錢的工具和撒氣的對象,那你憑什么要求員工感恩做人、敬業做事?
點評:雖然B公司只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以自己的強勢地位而要求員工做出單方面承諾的企業并不在少數。要求員工“干一行、愛一行”而不考慮員工個人的發展意愿,要求員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而不照顧員工現實和潛在的利益,諸如此類的做法其實都是“感恩做人,敬業做事”的翻版。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