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揚子江船業董事長任元林如此形容近幾年中國造船業的慘淡景象。2014年,造船市場稍微回暖,似乎已經能感受到微弱的光亮,被業界人士形容為“預示著黎明前的暫時黑暗”。中國船企紛紛抓住這一契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原有船類相關業務,發展“非船”業務,期望通過“多條腿走路”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目前,國內整個造船市場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 一方面,中船重工、太平洋造船等大型造船企業訂單量回升,呈現出爆發式井噴。3月20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1-2月中國造船三大指標顯示:今年1-2月,新接訂單量為1808萬載重噸,同比增加259%;船舶行業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8億元,同比增長10.8%;利潤總額4.8億元,同比增長123.3%。 不過,在“看上去很美”的數據背后,業內人士提醒,中國船企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不容忽視。 3月31日,中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發布了2013年全年業績。2013年,熔盛重工營業收入13.4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的79.6億元減少83.1%,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全面虧損為86.8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的5.7億元虧損大幅度增加。 與民營船企龍頭相比,中小型船舶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據報道,去年我國有過半民營船企基本無單可接,有訂單的企業也面臨著虧本接單的尷尬境地,加上融資難的問題也使民營船企的發展之路走的異常艱辛。 中小船廠處于被清洗狀態,大型船廠舉步維艱。訂單少、利潤薄、轉型難,仍是今年不少造船企業要面臨的處境。 錯位經營 瞄準高精尖 產能過剩已成為船企揮之不去的噩夢。4月9日,在南京召開的“2014中國國際船舶工業博覽會”上,多位業界人士達成共識:中國造船企業正面臨進一步回暖,船企接單不難,求穩發展難。不管是國有大型船企,還是小型民營船企,都在積極應對產能過剩這一關鍵問題,向高精尖的高端船型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就造船業而言,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是企業健康發展的“護身符”,因為技術含量和市場門檻低的領域很可能就是下一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從目前航運市場情況分析來看,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處于運力過剩狀態,建造價格一路下滑,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一些新的特殊要求的船舶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優勢船企來說,依托自身的技術積累、人才優勢及其他軟硬件資源,完全可以重點進軍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市場,努力占據“生物鏈”的上游,而不必在產能過剩發生率較高的區域浪費精力。 在船市寒冬中,黃海造船就制定出“錯位經營、求專求特、總裝造船”的經營戰略,以鋼質遠洋漁船、客滾船、重吊船為主打產品,以大型豪華游輪項目為研發方向的產品定位。不與小船廠“混戰”、也不與國內外造船骨干企業“正面交鋒”,而是專注于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
同樣,在努力調整結構,實現多元發展的過程中,中船重工也始終沒有離開船。2013年,中船重工承制的國內首艘大型遠洋金槍魚圍網漁船交付,標志著我國遠洋漁業裝備制造正式由小型過洋型裝備邁入大型大洋型高附加值裝備領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