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大地震的整整3年后,我們踏上福岡縣北九州島市,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占最大制造商安川電機(Yaskawa)的總部。 生產汽車業、半導體、液晶業等產業用機器人,與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KUKA、瑞士ABB并稱機器人四大家族,1977年推出至今已售出超過28萬臺,為業界市占率第一。但是,當我們踏進這個全球工業機器人最重要的誕生基地時,卻鮮少看到人員走動,就連廠房也格外安靜。 原來,身為全球工業自動化重要推手的安川電機,在自己的總部內,正一步步實現無人工廠的可能。 3個人+18臺機器人,撐起工廠 走進專門生產小型機器人的第一工廠,我們看見“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現場:6百多平米的空間,擺放著一整排18臺與人同高的藍色機器人,約占據工廠1/3的面積,在透明隔板圍起來的空間里,反復進行著熔接、組裝等工作,生產汽車業客戶所需的車弧熔接、搬運、涂裝等小型機器人。 隔板外的世界,錯落分布著工作臺與計算機監測系統,走動的工作人員,只有3人,他們做的,主要是機器人運作前的準備工作。 單看眼前畫面,實在感受不到生產線分秒必爭的戰斗感,但是帶我們參觀的安川電機機器人事業企劃部課長豐岡一義卻說:“現在是我們最忙、產能全開的時候!” 同樣的兩百坪廠房,安川電機只用3個人和18臺機器人,不到一般工廠1/40的人力,就撐起一個工廠的產量。 “而且,效率加倍!”豐岡一義說。直到2013年,第一工廠的工作人員都還有18人,機器人僅5臺;當員工變3人后,機器人臺數增加,不良率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最好奇的是,減下來的15人去哪了? “機器人能做的,就讓機器人去做;人類,就該做非人類不可的事。”安川電機會長兼社長津田純嗣曾說。 搬運重物的“體力活”,或零件組裝、調配大量試劑等重復性且不容出錯的“耐力活”,皆轉移到機器人手上;人類則是專做需要創意與經驗的“動腦活”。 據了解,這15個人已轉調事業企劃部,當安川電機開辟新廠、生產前述產業用的新型機器人時,他們就扮演功能測試、產線效能管理的角色。換句話說,在這里,機器人帶來的不是取代,而是職務再分工。 “工廠的社員休息室因為沒人使用,變得冷清,當然是很大的變化,”豐岡一義說,“但沒有人會抗拒去做更有貢獻的事。” 安川近兩年來加速自動化的腳步,是日本企業的縮影。趨勢的開端,來自三年前的核災。早稻田大學理工學 術院講師橋本建二分析,在大地震前,許多日本人對機器人都抱持存疑的態度,除了產業用機器人可能剝奪人類工作外,就連人型、服務型機器人,都被認為是“沒有必要存在”。 釋出腦力職缺,換女性和老人上崗 但一場核災事件,讓日本人看到極限。“人,真的有必要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嗎?”也開始影響機器人接受度。 另一個更現實的考慮,在日本,自動化已經不是“要不要”的選擇,而是“不得不”的結果。 目前,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國總人口的24.4%,超過臺灣一倍;勞動人口不足,3K(危險、骯臟、辛苦)工作又沒有人愿意做,“這里長年來都缺工,不用機器人不行!”豐岡一義說。 有趣的畫面,正在安川的工廠出現,粗重的工作由機器人負責后,原本清一色男性的工廠,開始釋出更多無體力限制的職缺,只需要動腦跟企劃,穿著粉紅色制服的女性,跟60歲以上的老人工作者,開始成為新的工廠成員。“粉紅技術員”加上機器人的搭檔,將成潮流。(兵工廠) 中國鍛壓協會為促進行業更好的發展,增加采購商與供應商的面對面直接溝通機會,定于2014年9月舉辦全新一屆國際鍛件、沖壓件、鈑金件零部件采購會。供應商名額有限,有意者請速報名!咨詢電話:010-68465045。網址:http://caigouhui.duanxie.cn/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