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經投運和批準建設的核電廠均位于沿海地區,主要是因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而缺少常規能源資源。隨著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面對資源、能源及環境問題的制約,應當積極推進內陸核電站建設。”潘自強告訴記者,內陸核電與沿海核電沒有本質差別,而且內陸核電站比沿海核電站有更嚴格的標準。在內陸建設核電站,不僅可以保證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支持,而且可以減少這些地區酸雨強度和環境污染問題。加快發展核電也是我國華北、長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和治理PM2.5等大氣霧霾的必要措施。 強化監管 風險可以有效防控 誠然,核能開發和核技術利用的快速發展,在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核風險。對此,郭承站認為,核安全監管則是規避核風險的關鍵手段。 今年恰逢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民用核能開發利用30周年。郭承站說,人類和平利用核能60年來,基本經驗之一就是設立專門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實施獨立監管。 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原國家核安全局常務副局長趙成昆介紹,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事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起步探索階段(1984~1998年),整合提高階段(1998~2008年),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從起步探索、整合提高再到快速發展,逐步筑起核與輻射安全的堅強屏障。 我國民用核能開發利用30年來,核安全業績保持良好,從未發生過2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核技術利用事故率也大大降低。專家認為,其關鍵在于逐步完善并嚴格執行了一套核安全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具有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與監管機構。國家核安全局是我國核安全的監管部門。郭承站介紹,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國家對核安全監管機構進行了改革,將國家核安全局機關業務司由一個調整為三個,局機關由三個業務司與一個國際合作處組成,設立核安全與環境專家委員會作為國家核安全局的決策咨詢機構,同時下設地區監督站和技術支持單位,國家核安全局指導31個省級輻射環境監管機構開展放射源安全監管和輻射環境監測等工作。
按分工,國家核安全局對核電站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分階段的監管,分別對選址、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不同階段進行審評,并相應頒發廠址意見書、建造許可證、首次裝料批準書、運行許可證和退役批準書等不同許可證件。國家核安全局六個地區監督站對核電站的建造質量、設備制造質量、人員資質、運行安全和環境影響等進行監督。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