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零部件企業數超過1萬家,其中規模企業不到6000家。外資背景的企業(獨資45%,中外合資55%)占規模企業數的20%,而其市場份額卻高達70%以上。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市場份額不足30%(其中90%的產品集中在中低端),且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發動機管理系統、ABS等核心零部件,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是95%和90%以上;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企業零部件快速涌現,基本壟斷了關鍵與核心技術,中國品牌零部件有邊緣化的趨勢;掌握關鍵與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中,擁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占整個產業的四分之三以上(外商獨資企業占40%、中外合資企業占35%左右),非核心零部件集中在中國品牌零部件企業。 12月16日,2014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會在湖北鄂州召開。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也進入新的增長方式的背景下,怎樣做大做強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如何處理好整零關系,在新的時期被賦予了新的色彩。會議期間,記者采訪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 基本體系已建立 頂層設計是關鍵 記者: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概括來說目前是一種什么狀態? 葉盛基: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基本覆蓋了絕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等各大整車集團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零部件供應體系,并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及特色的零部件集團企業,例如一汽富奧和富維零部件、東風零部件、上汽華域零部件、廣汽零部件、北汽海納川零部件集團等。 同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創新努力,在動力總成及附件系統、電子電氣和燈具系統、懸架和行駛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身及附件和通用件等主要零部件方面都涌現出不少的優秀骨干企業,其中包括:濰柴、玉柴、一汽錫柴、法士特、福耀汽車玻璃、戴卡車輪,萬向、寧波華翔和中航零部件,以及航盛和均勝汽車電子等一大批崛起的企業,以及各大汽車整車企業自主發展起來的動力總成系統零部件等,這些都將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基礎。 記者:從汽車產業政策上看,當前是不是最好的時期?
葉盛基:汽車的技術含量主要體現在關鍵與核心零部件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目前,國家缺乏對汽車零部件產業戰略轉型升級的系統規劃,缺乏鼓勵和支持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和生產的相關配套政策,促使汽車零部件企業獨自苦撐發展,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有的放矢地對特定關鍵零部件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和實現突破,這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滯后整車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