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以其強大的經濟拉動力被稱為“工業中的工業”,世界上著名的汽車企業都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早在2009年汽車產銷量就位列全球第一位,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第四次產業轉移,遭遇金融危機的發達國家汽車產業跨國技術轉移規模和層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汽車制造核心技術外向依存度高,汽車零部件技術積累嚴重不足的現狀下,中國汽車業有必要創新承接技術轉移模式,從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 目前國內汽車企業承接國外先進汽車產業技術轉移模式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對外合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如一汽、上汽、北汽、廣汽、福汽等大型汽車集團通過與跨國汽車公司合資合作獲得在國內汽車產業中的主動權。第二類是內資驅動、完全模仿升級為自主創新。如吉利等企業在提升生產能力和裝備能力的同時,自主創新能力長足發展,跨越了模仿和低價取勝階段。第三類是以我為主、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如奇瑞、長安、江淮等汽車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的漸進式升級構建“以我為主”的自主創新體系。 國內外技術轉移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國外:一般來說,商業性的國際技術轉移可以通過兩種基本方式來進行:第一種方式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企業之間的技術貿易;第二種是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隨著國際技術轉移的速度逐步加快,規模逐漸擴大,領域不斷拓寬,戰略性技術聯盟正在成為技術轉移的新方式,產業結構升級牽動技術轉移,國際技術轉移的結構正在快速升級,技術轉移受到越來越多的法規、法律的管制,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準則逐步完善、趨向成熟,產權對象日臻完備、范圍不斷擴大,產權保護趨向廣泛、嚴格和國際化。 國內:我國在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資金投入、設施條件、基礎平臺、管理與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困難。我國的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綜合性、交叉性以及國際化程度普遍較低,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復現象十分嚴重,導致我國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在技術市場中處于相對的弱勢。近年來,政府部門主要通過計劃引導重大共性、公益性技術,農業技術及軍轉民技術走向技術市場,基本建立了由政府、技術市場、區域創新主體三方構成的技術轉移體制。技術市場逐漸成為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主渠道。在技術市場的大框架下,形成了技術市場法律和政策體系、技術市場監督管理體系和技術市場服務與交易體系三大支撐體系。區域創新主體則包含了高新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多種形式的相關成果轉化機構。產業改造升級和高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建立“技術—人才—基地—園區”協調推進的承接技術轉移模式 國內汽車產業承接技術轉移模式目前仍處在引進消化階段,在硬件積累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績不錯,但是軟件方面囿于技術本身的隱性障礙和自身能力限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有必要在“兩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促“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科學發展進程中,采取“技術—人才—基地—市場”遞進發展的承接路徑,建立“技術—人才—基地—園區”協調推進的承接技術轉移模式。要建立該模式需要: 第一,加強汽車技術人才引進及培養。首先,大力承接低碳型技術轉移,促進汽車產業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設計加工(ODM)、自主品牌生產(OBM)轉變。其次,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相結合,積極營造開放、合作、共贏的創新氛圍,為創新型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再次,加大技術承接目的上“車本位”與“人本位”的結合力度,在實現汽車自身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積極培育有利于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實現人才的充分流動。最后,加強信息化建設,著力解決制約技術發展的數據原始積累、參數指標選取、市場回饋機制等基礎性問題,強化技術資源有效整合。以承接關鍵技術項目為目的,加速培養一批具有國家水平的科技創新頂尖人才,造就汽車行業技術領域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精干團隊。 第二,建立集高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擁有高新技術車企孵化、培育為一體的低碳型產業化園區和研發基地。首先是加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步伐,形成若干技術領先、資源節約、經濟環保的低碳型汽車產業化園區,其次是從減輕汽車重量,降低空氣阻力,降低輪胎阻力等技術研發方面節約油耗。再次是加大技術孵化、培育力度,形成若干個低碳型擁有高新技術車企研發基地,重點研究混合動力汽車整車設計、集成和制造技術,高效低排放內燃機、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 第三,加大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增強產學研在承接技術轉移過程中的話語權。具體做法上首先依托大企業,組建國家和省級汽車工程技術轉移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轉移中心,構建技術轉移戰略聯盟;其次發揮綜合型網絡服務平臺作用,加強整車裝配企業與零部件企業之間以合同為紐帶的網絡型組織結構;再次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轉移支撐平臺,設立有地方特色的技術成果產權交易中心,通過體制、組織和政策創新,形成自主創新的微觀主體和競爭機制;最后由政府搭臺,科技中介組織牽線,大企業通過產學研互動和專業化分工,給眾多小企業提供學習、模仿和聯合開發等承接技術轉移平臺,逐步形成一個靈活高效的區域創新網絡。 第四,加強二次創新能力建設。首先加大對技術引進的風險衡量、評價和控制。每引進一項技術必須制定出相應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目標,定期專人檢查引進技術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對于重大技術引進項目應進行追蹤式考核,把自主創新建設能力作為最重要的消化吸收考核指標;加強國內外獨立和合作研發活動以提高引進技術的使用效率和消化吸收,密切獨立研制輔助和配套技術和引進關鍵和核心技術的聯系;培育、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汽車產業技術軌道。考慮到技術外溢的效應,國內汽車產業應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創新以市場、資金換技術的策略,遵循國際市場導向原則,防止落入拉美化道路的后發技術優勢陷阱。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