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到4.0:中國汽車制造的艱難跨越 工業4.0沖擊之下,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我國的汽車制造業還在工業2.0~3.0之間徘徊,這與我國整體的工業化進程相符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曾說,中國在沒有完成工業化(電氣化)的情況下,就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此時,如何通過信息通訊技術或信息物理系統的應用,促使汽車制造走向汽車智造,成為一場具有啟示意義的硬仗。 “德國的工業4.0是在其完成3.0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但我國的制造業還處在工業2.0階段,正在走向3.0。這給我們留下的機會是,我們可以運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直接走向4.0,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宇通客車總裁湯玉祥說。 但這一過程絕不容易。湯玉祥甚至用“艱苦”、“艱難”二詞來預計這一跨越。工業4.0,本質上是一場生產模式的變革,從自動化到智能化,跳不出的三個要素就是設備、人與產品。 設備上,目前已有消息稱,國內已經成功開發出工業4.0流水生產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實現了突破。 不過,工業4.0絕非簡單引入更多智能設備,而是將著眼于更高層次的人機交互領域,人與設備、產品同在智能制造的生產體系中,且人的作用更大。 從我國制造業的現狀來看,“人”這一因素將是我國走向工業4.0面臨的最大困難:一方面,長期處在2.0工業思維之下,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技術與思維亟需升級再造;另一方面則是湯玉祥非常擔心的從事制造業的人的精神面貌——“在工業化領先的德國與日本,常常是幾代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中國缺乏這樣的精神傳承。” 此外,在走向工業4.0的途中,來自體制、機制的局限也將成為難以跨越的障礙。與工業4.0生產模式變革相伴隨,必然是管理理念與模式的革新。然而當下中國多數汽車企業屬于國有企業,其管理者受限于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政考核壓力,經常出現對企業“管不透”、“吃不準”等問題,在新技術革命來臨時,極可能錯失良機。 當然,工業4.0對原有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但也有可能催生一種如特斯拉那樣的,通過融合智能制造、云服務、移動互聯技術、新能源等技術,實現全新汽車制造模式的企業。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