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對于尚處在2.0~3.0中間的中國制造業來說,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把“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非常迫切。在12月初的一次講話中,苗圩特別提到,推進“兩化融合”,要將“智能制造”作為重要切入點,促進裝備和產品的智能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和優化制造業全流程,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也指出,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將是未來的一個必然趨勢,中國制造業要充分重視支撐跨界融合的信息技術,向定制化、智能制造、制造業服務化的方向轉型。 汽車產業的新可能:數字化與個性化 吳曉波認為,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工業4.0戰略“將建立一種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將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哪些新的可能?還需從工業4.0三大主題:智慧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說起。 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智慧工廠,使得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成為可能。這源自生產方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不同的生產設備既能夠協作生產,又可以基于大數據,各自快速地對外部變化做出反應。這將極大滿足未來人們智能化、個性化的汽車需求。 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匯之處,產生的另一種可能是,人們操縱虛擬智能技術,更精確地完成原先難以完成的工序,或將原本繁雜的生產過程簡化、重構。寶馬在蘭茨胡特工廠新近投入使用的保險杠檢測設備就展現了這一點:通過非接觸的手勢識別系統,保險杠噴漆工序完成后的檢驗工作,可以通過檢驗員的手勢進行檢驗和數據記錄,實現高效、可靠的質量控制。 智能化的生產體系帶來的可能則是,每一個汽車零部件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認證,并貫穿其整個生產、裝備和服務環節,便于管理和追溯。這一可能已在博世洪堡工廠生產線變成現實———所有零件都有一個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同沿途關卡自動“對話”,從而提高整個上下游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值得關注的是,智能生產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如果這一設想成真,可能形成一批“小而美”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當然,還有智能物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務聯網,整合物流資源之后,一種新的可能是,用戶可以直接向生產制造廠下訂單,彼時,不管是傳統的4S店,抑或現有的電子商務B2B、B2C模式都有可能被顛覆,淘寶可能臣服于順豐這樣的物流公司。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