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各部所屬的200多個研究單位已轉成了科技型企業。這些院所轉制為企業后,再讓他們從事共性技術和競爭前的技術研究已經不現實了,政府必須要拿出資金來保證這一塊,以此專門穩定一批隊伍。 在具體設計上,科技型企業可以采取“一所兩制”的方式,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化,面向市場;另外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共性研究,面向行業。對這兩部分人采取不同的政策,前者按照企業考核,后者按照事業單位或非營利機構考核。除了政府固定的資金支持外,隨著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成果的不斷技術轉移,隨著這支隊伍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共性技術研發機構逐漸定型,并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和成果轉讓獲得更多收益,從而成為產業發展的有效的技術來源。 加強信息化建設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中國工業報:“十二五”期間,高端裝備已被列入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智能裝備是高端裝備的重要組成。那么,信息化建設將在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朱森第:我認為,當今企業必須具備三個能力。一是生產能力,簡稱產能,即源源不斷生產出產品的能力;二是技術能力,即不斷研發出產品的能力,其載體是技術團隊;三是信息化能力,也就是將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深度融合的能力。對裝備制造企業而言,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打造這樣三種能力。 我國現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工業化任務沒完成,但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一方面我國進一步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的諸多制約,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大大促進和改變了工業化的進程和方式,因此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這兩個過程融合、交匯,合為一體,形成兩化深度融合。
裝備制造業是向各行各業提供裝備的,所提供的產品和裝備是各行各業的生產工具和手段。我們在產品和裝備中融入了信息技術以后,使得我們的產品或者裝備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數控化,提升了產品和裝備的附加值、功能和可靠性。這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