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前四個月重型機械行業的發展依然不容樂觀。1~4月,重型機械企業中,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產值46.3億元,同比下降2.76%;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值40.7億元,同比下降5.7%;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52.63億元,同比增加7.8%;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產值22.6億元,同比減少19.8%;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產值22.94億元,同比減少29.5%;大連重工產值19.11億元,同比減少21.8%;鞍重6.83億元,同比減少9.6%;上重產值6.41億元,同比減少30.3%。 另據了解,上半年“七大重機”企業中中信重工、大連重工、北方重工利潤為盈利。一重、二重、上重、太重均利潤虧損嚴重。整體來看,全行業依然面臨困境。 收集年報信息,多家公司都將2013年公司的經營目標定在80億元以上,努力實現扭虧為盈。但業內人士分析,如二重重裝這樣虧損較多的企業想打翻身仗并非易事。 市場陷困境 重型機械行業現狀是:目前行業經過連續十年的高速發展,生產規模壯大,低端產品生產能力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存在制造不精細的問題,個性化、兩化融合,節能減耗產品不多。由于市場需求減少,加之以前的重復建設,導致任務不足、企業之間低價競爭。 以中國一重現狀為例。目前國內石化企業所使用的國產鍛焊結構加氫反應器90%為一重生產,但該產品利潤下滑快,現在降到每噸4元~5萬元,此價格僅為正常情況下的一半。此外,軋輥價格也僅有原來的一半。企業反映,成套設備做下來就虧損。 不容忽視的是,冶金裝備市場仍不見好轉。 現在企業軋輥產品達產能力約30萬噸,但目前在手訂單一年只有10萬噸。軋輥車間擺放的4家機床有2臺機床已經停止生產,僅設備折舊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大連重工坦言,此次面臨的挑戰壓力前所未有,可以說是最困難的一年。國內市場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企業綜合成本上升、價格競爭、回款難等壓力還是在進一步加大。上重也表示,由于毛利率薄,應收賬款和存貨居高不下,現金流持續緊張,公司短期內扭虧為盈難度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