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存不足 一重負責人認為導致企業困難不僅有市場原因,企業自身原因也有四點: 一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支持不連貫。1983年,重型裝備制造業就被率先推入市場,而國家發展輕工業和其他產業所需的裝備從一開始就全球引進,相當于我們剛學走步就要參加國際大賽,其結果只能是不但沒有業績,還嚴重傷及身體,加劇“先天不足”。 二是企業流動資金一直靠銀行借貸,有點效益也全變成了貸款利息,企業無積累,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加之,企業應收賬款過高。一重2012年應收賬款達到124億元,流動資金少,財務成本高。同時,國家在“十五”之前對裝備制造業幾乎沒有技改投入,資金底子極薄。 三是制造型企業的特點改變不大。在世界裝備制造系統中,我們只能做價值鏈中最低端的工作———制造,處于“打工謀生”的窘境。 四是傳統制造企業,基本生產特點仍然是單件小批、單件無批,與現代工業要求的“專業化、自動化、信息化、流水化”生產相距甚遠,由此帶來的是生產效率低。 發展有建議 針對目前重型機械現狀,有關專家建議: 一是在關注小微企業同時,更要關注大中型企業。如大連重機共有50余家小企業配套,如果大連重機倒閉,這些企業也活不了;大企業是具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的。 國家對企業的政策支持總是去“平衡”和“普遍培養”,這難以造就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企業。希望國家制定發展重型裝備制造規劃指引,重點建成一兩家國際型集團企業。 二是希望首臺(套)國產設備的認定、使用風險補償機制、鼓勵研制的補償辦法盡快出臺。如通過費用補貼性質注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減少企業成本壓力,以大力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 同時,建議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投入資金支持比例加大到30%~50%,同時對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給予延長設備折舊年限的政策。 三是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央企優先購買裝備制造央企產品,并納入業績考核。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繼續給予購買國產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鼓勵企業購買國產設備。 目前現狀是我國重型裝備制造發展起步晚,部分資金雄厚的用戶,尤其是一些國有大型企業用戶有“崇洋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