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十年的快速發展時期,截止2012年底重工機械行業全行業開始急速下滑,訂貨增速下滑至1.9%,冶金機械訂貨下滑近30~40個百分點。礦山機械、物料搬運機械增幅下降一半以上,有不少中小企業接近關門。 2013年是重型機械行業形勢更為嚴峻的一年。以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七大重機”為首的重機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今年1~5月數據顯示,七家企業的產值仍沒有出現好轉,最大下滑達到28.58%。 艱難前行時期 對于未來,一重的董事長吳生富坦言:“壓力不小”。目前國內外企業都在面臨著市場萎縮、利潤下滑的難題。去年西馬克企業總資產總額為64.42億美元,銷售收入59.07億美元,利潤2.3億美元。一重資產總額為59.07億美元,銷售收入為13.09億美元,利潤為0.13億美元。 據了解,去年一重主營的冶金設備、核能設備、重型壓力容器、大型鑄鍛件、鍛壓設備、礦山設備銷售額都出現了一定的下滑。2012年由于冶金市場的低迷及國務院暫停新建核電項目審批的影響,公司本年度銷售收入較上年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據一重相關人員介紹,從2007年企業的生產量開始減少,產出維持在120億元,訂貨越來越困難。 該人士介紹,今年訂貨的價格和訂貨的量都在下滑。尤其是鋼鐵項目不多,熱軋、冷軋都出現了飽和,今年鋁軋鋼市場也開始下滑,不銹鋼市場也在飽和,未來市場不是很樂觀,國外市場需求量也在減少。 此外,國外鋁軋多數都在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對中國現狀不是很了解,短期很難接受我們的品牌。 該人士還表示,目前國內石化企業所使用的國產鍛焊結構加氫反應器90%為一重生產。但去年開始該產品利潤下滑嚴重。 記者還從一重車間中看到,核電鍛件在開始逐漸上馬。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以前停滯的任務以及明年的訂單提前開工,才能保證生產線滿負荷。據了解,自從日本核電“3·11”事故后,整個核電是停滯狀態,核電對公司造成較大影響。 在車間該人士還告訴記者,整個核電訂單沒有太多增加,只能說現在還有的干。更有企業反應成套設備做下來就虧損。 “傳統制造業”求變 市場不好是全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對比國際先進企業,一重負責人認為導致重機企業處于困境的有自身原因:首先,企業產品較為單一。美國GE公司涉及能源、航空、醫療、交通、金融、家庭和商業解決方案。而一重以工業裝備為主,涉及能源裝備和裝備基礎材料,環保裝備處于起步。 其次,我國重機企業尚不具備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西馬克公司具備工藝、標準、設計及技術服務。而一重只具備制造能力。因此制造型企業的特點改變不大。在世界裝備制造系統中我們只能做價值鏈中最低端的工作———制造,處于“打工謀生”的窘境。此外,傳統制造企業基本生產特點仍然是單件小批、單件無批,與現代工業要求的“專業化、自動化、信息化、流水化”生產相距甚遠,由此帶來的是生產效率低。 此外,我國重型機械國際化經營剛剛起步。韓國斗山企業銷售覆蓋30多個國家;美國GE公司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業務占50%。而一重國外業務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業務占7%。 在人才結構方面,國際先進企業藍白領比例為3∶7,一重為藍白領比例7∶3。 針對目前行業的不足,中國一重董事長吳生富說:“目前,世界一流的裝備企業是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而我們一重還僅僅是一家制造商,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而長期處于低端,企業就不會有好日子過。” 因此,他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八個并重轉變”道路:發展方向從制造向制造和服務并重轉變;產品領域從工業裝備向能源裝備、工業裝備、環保裝備、裝備基礎材料并重轉變;市場領域從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國際市場并重轉變;經營范圍從資產經營向資產和資本經營并重轉變;生產過程從單件小批向生產專業化、自動化、信息化、流水化、綠色化轉變;管理模式從工廠制向集團化、事業部化、內部市場化轉變;經營領域從裝備制造向其他領域延伸轉變;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