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為主的全產業鏈跨界合作 作為參與者之一,浙江亞太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正堂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為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早在2013年8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組織汽車企業和科研院所、移動運營商、軟硬件廠商共計30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主要承擔智能網聯相關政策制定和推廣工作。
“但要進一步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最好還是有國家層面的平臺來承擔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突破,于是一個由工信部主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推的股份制國家層面創新平臺就應運而生了。”施正堂說道。 21家企業每家均出資5000萬,各占注冊資本的4.76%,這個“國汽研究院”來頭可不小。 據了解,根據《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到2020年,要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建設15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其中汽車領域占了2個中心,一個是新能源中心,一個就是智能網聯中心,而國汽研究院正是所謂的“智能網聯中心”。 那如此高起點的平臺,究竟是由哪21家企業組成的?從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可以看出,平臺囊括了幾乎所有主流整車企業(一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宇通、重汽、江鈴、中國汽研、上海淞泓)、零部件企業(亞太股份、保隆科技、啟迪國際)、信息通信企業(中國移動、聯通集團)、移動出行公司(北京小桔)、互聯網科技公司(中汽中心)、數字地圖提供商(四維圖新、中海庭),以及中國兵器、順義科創等在內的整個智能網聯產業鏈條。 “這是一次充分體現跨界的合作”,施正堂分析,雖然國汽研究院是以車企為主體,但包括信息通信企業、數字地圖提供商、科技公司等參與者的加入,說明汽車產業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而這也將極大地有利于未來新技術的產業化。 有望借助智能網聯實現“彎道超車” 據了解,目前國汽研究院還處于工商注冊階段,后續合作模式及更多細節尚未披露,但平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和載體,推動重點領域前瞻基礎技術和共性交叉技術從開發、轉移擴散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各環節的活動,實現中國本土信息通信(ICT)企業與中國品牌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的跨界合作,整合各方力量打通技術鏈、產業鏈,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搶占未來技術競爭制高點,彌補我國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缺失的短板,提升我國智能網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速中國從汽車消費大國向汽車工業強國的轉變的宗旨已非常明確。 “新的平臺必然會帶來新的產業機會。”作為其中為數不多的零部件企業,保隆科技憑借突出的盈利能力和與平臺相當契合的產業布局成功入圍,該公司董事長陳洪凌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智能網聯產業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傳統業務的補課,比如在智能網聯技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車用傳感器,目前國內約93%的市場份額仍被外資企業占據,這是國內企業要盡快追趕的;二是未來趨勢的跟進,在當下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時,更要著眼于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及早布局。 “我們加入這個平臺不圖一時的小利,而是要表達致力于智能網聯的長遠志向。”陳洪凌坦言,未來保隆科技的目標是全面覆蓋智能網聯汽車所涉及的上百個傳感器、自動駕駛的感知器件、以及主動減震系統,并將其中很多目前只應用于豪華車的部件實現低成本產業化,深入挖掘包括智能芯片在內的高精尖技術,為國汽研究院提供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支撐。 而以汽車制動系統見長的亞太股份,則要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疊加傳感器、算法控制等技術,開發出適用于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的完整系統,成為國汽研究院中真正意義上助推智能網聯的系統提供商。 知情人士還透露,未來國汽研究院將落戶于北京順義。而與之類似、坐落于蘇州的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的成功,給了陳洪凌很大信心,“連專注于發動機單項技術的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都做得如此風生水起,那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國家級平臺也必將會取得重大成果。” 施正堂則認為,毫無疑問,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在智能網聯領域,國外也處于探索當中,而中國在數字地圖和互聯網技術的某些領域已經領先于發達國家,加上智能領域的持續開發,中國將有機會憑借智能網聯實現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而這也正是國汽研究院成立的重大意義所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