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11月1日報道,北京時間10月28日,一場智能制造發展研討會在中國山東濟南舉行。在該次研討會上,多位業內專家討論了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8個月,中國機械工業實現利潤1.1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2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12%,貿易順差為1,021億美元。
對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蔡惟慈指出,盡管數據看似漂亮,在中國各地普遍存在著低端大量出口,高端不得不大量進口的現象,在機械工業由大到強的進程中,創新能力弱和基礎不強仍然是主要制約因素。 蔡惟慈透露:“中國低壓電器、緊固件、軸承等量大面廣的基礎元器件和零部件雖大量出口,但其中高端產品卻必須進口。”
他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所部署的五大工程中,各地普遍存在著“智能制造熱、工業強基冷、創新驅動難”的現象,在機械工業由大到強的進程中,創新能力弱和基礎不強仍然是主要制約因素。 蔡惟慈在當日的演講中列出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金屬加工機床外貿逆差45億美元,儀器儀表逆差126億美元,汽車逆差更高達338億美元。 他又以高速力機為例稱,在日本,這種廣泛應用在小型精密零件的沖壓加工的設備,在8mm沖程100KN壓力下滑塊速度可達每分鐘4,000次,中國產品的最高速只有每分鐘1,200次。更宏觀的事實是,歐美鍛壓機床數字控制化率可達80%,而中國只有不到30%。
蔡惟慈認為,“中國制造2025”要求的優質制造不僅僅取決于管理,更有賴于高水平的基礎制造能力支撐。 他強調,“沒有高水平的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及基礎機械的支撐,就無法改變中國制造‘低檔貨’的形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也補充道,目前中國在金屬加工機床、儀器儀表、汽車等方面仍存在高額逆差,高端供給不足矛盾突出。而隨著高精度、深拉伸、超低速等極端工況的需求增加,中國鍛壓機床自主設計開發面臨困難重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