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廣汽本田2017年表現中規中矩,同比增幅10.6%——盡管跑贏GDP,大幅領先于車市平均增幅,但還是不及互聯網思維下的狂奔速度。然而,冷靜下來。假如我們從行業發展挑戰、機遇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衡量,廣汽本田2017年的市場表現,其實值得好好體會、琢磨。
在廣汽本田看來,前進的每一步都蘊藏著巨大的風險。所以,競爭不能有任何技術短板。廣汽本田已經形成自然吸氣、渦輪增壓、混合動力的豐富技術布局,當然還有純電動。按廣汽本田的說法,就是要“不斷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從可持續的角度,新能源是肯定要發展的,但并不意味著即刻就要摒棄傳統能源,新舊能源的交替過程不會短——身處其中的消費者沒有誰能一開始就知道什么樣的車適合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2017年,雅閣銳混動終端銷售超過1.57萬輛。銷量不大,難能可貴之處在于,購買者多是一線城市的私人用戶,且基本享受不到政府補貼。 當然,站在消費者角度,傳統汽油機仍舊是首選,這也是為什么小排量渦輪增壓如此流行。本田是渦輪增壓技術的先行者之一,再加上在自然吸氣發動機上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本田做渦輪增壓,不能說無人能敵,但至少是優勢明顯。可以佐證的數據是,本田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熱效率是38%,而傳統汽油機普遍在30%左右。 對發動機而言,在實驗室里實現超高熱效率,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恰恰是應用。材料、工藝、技術……可能都需要推倒重構。 同樣,本田也非現在才做純電動汽車。純電動車核心的電池、電機和電控,本田已經通過混合動力車型的銷售積累豐富的經驗。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混合動力的電控系統比純電動還要來得復雜。 和“重新發明汽車”“開啟下一個百年”“出行服務解決方案”等動聽的口號相比,廣汽本田的“讓夢走得更遠”,一點也不革命,更不用說顛覆,然而它符合市場實際,具有感染力。在浮躁激進的時代,只有堅守初心,又勇于探索求變,才能“笑到最后”。 在廣汽本田身上,可以感受到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不是來自對銷量的焦慮,更多來源于“節約型社會”的敬畏。這也就是為什么廣汽本田如此不遺余力地推崇年輕化——年輕人買小型車的概率還是會大一點;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供不應求,廣汽本田還是小心翼翼控制冠道的產量規模,并推出燃油經濟性更佳的冠道240TURBO。 2018年,廣汽本田將產銷目標定為75萬輛,只比2017年增加2萬輛。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攀高”,2萬輛的增量約等于零。但隨著車型結構的調整,“節能環保”車型占比進一步提升,廣汽本田對于中國車市的貢獻遠比表面上的“2萬輛”增量要多許多。 這里將廣汽本田當成“范本”來進行剖析,是想說明一件事:汽車行業不能只有SUV大獲豐收之后的興高采烈,還應該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危機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