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運營6年來,安全運送旅客6.3億人次,更激發沿線城市的發展潛力,架起了“高鐵經濟走廊”。 貫穿京、津、冀、魯、皖、蘇、滬“三市四省”,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沿線許多城市以高鐵為依托,建設了“高鐵經濟帶”“高鐵新城”“高鐵新區”,重構了各自的“經濟版圖”,城市經濟發展迸發新活力,也帶動了沿線經濟協調發展。 截至6月29日,京滬高鐵運營滿6周年,累計安全運送旅客突破6.3億人次;開行高鐵動車組列車58萬余列,累計行程超過76955萬公里。作為國家戰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創新工程、“八縱八橫”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滬高鐵運營6年釋放多大潛在紅利? 改寫了東部交通版圖 地處“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中心,北京與上海兩地間的交通效率對推動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011年6月30日,歷經3年建設的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拉近了京滬間的時空距離,上海到北京最快運行時間由原既有線最快9小時54分,縮短到5小時內,1300多公里一日內可輕松打個來回,上海虹橋至北京南每日京滬高鐵貢獻4.1萬余個席位。京滬高鐵龐大的“輸血”能力,有效緩解了京滬鐵路通道運力緊張的矛盾。 以速度取勝的京滬高鐵改變了中國東部的交通版圖,形成了以北京、上海為中心的“0.5至4小時”高鐵都市圈。當人們從上海出發,1小時內可到江蘇蘇州、無錫、常州,2小時內可到江蘇鎮江、南京,3小時內可到安徽蚌埠、江蘇徐州…… “速度快了,二等座票價只要500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成新常態。高鐵已駛入日常生活,成為老百姓出行的必需品。”經常往返京滬間的上海靜安區胡先生感嘆高鐵的便捷。 上海虹橋站是京滬高鐵線上最大的高鐵車站,高峰期日均有41趟高鐵開往北京方向,每日運營時間內平均20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駛向北京,基本實現了“公交化”運營。隨著高鐵“駛入尋常百姓家”,上海虹橋站旅客發送量同步實現了“蛙跳式”增長,2011年,該站日均旅客發送量6.88萬人次,到2017年上半年,日均旅客發送量近16.98萬人次,較2011年增長146.86%,高鐵已成為越來越多旅客的不二之選。 激發沿線城市發展潛力 一條鐵路往往會成就一片區域或者一群城市,京滬高鐵運營以來,沿線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 貫穿京、津、冀、魯、皖、蘇、滬“三市四省”,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沿線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6.7%,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個。京滬高鐵途經的地理區域特點,賦予了其特殊的使命和期盼。沿線許多城市以高鐵為依托,建設了“高鐵經濟帶”“高鐵新城”“高鐵新區”,重構了各自的“經濟版圖”,激發了城市發展的潛力,也帶動了沿線經濟協調發展。 隨著上海虹橋站投入使用,2010年上海開發建設了面向“長三角”、服務全國的高端商務中心——虹橋商務區。7年來,虹橋區域化發展效應已經顯現。虹橋商務區緊鄰江蘇和浙江兩省,處于“長三角”城市軸的關鍵節點,區位優勢明顯。很多企業采用“將中國區或‘長三角’區域總部設于虹橋商務區、將制造工廠挪至‘長三角’城市”的業務模式,借助高鐵搭建總部與工廠通道,幫助企業降成本、增效率。目前,虹橋商務區已入駐企業超過700家,其中包括30余家開發商總部和上市公司區域總部,累計注冊資本37.25億美元。 “隨著虹橋商務區的發展,周邊城市從一開始對商務區‘吸干’本地增長能量的擔憂,漸漸變成搭上商務區發展‘快車’的喜悅。”一位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負責人曾表示。高鐵讓上海的能量輻射到周邊城市,帶動周邊制造業等產業發展,并且提升“長三角”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活力。 南通、嘉興、無錫、常州等周邊城市,紛紛以各自特點打出全新的產業承接牌,協同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尋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如今,在“長三角”地區,一個以“上海知識型服務業體系”“杭州現代商務休閑、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的高附加值產業體系”“寧波現代物流商貿和電子商務為主的商貿產業體系”“蘇州、無錫、常州等區域特色新型制造業產業體系”為核心的區域聯動發展新模式正在形成。 “高鐵同城效應”凸顯 京滬高鐵促進了沿線城市群之間的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便捷的交通使勞動資源在市場的調配下流動更趨合理。隨著高鐵開通的延伸效應,上海、南京等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生產基地外遷,采用將總部或研發中心設于中心城市,將制造工廠挪至周邊城市的發展模式,借助高鐵搭建總部與分廠、研發中心與制造中心的通道,幫助企業降成本增效率。 與此同時,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城市紛紛以各自特點打出全新的產業承接牌,協同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尋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 穿梭于京滬間的高鐵,顛覆了人們時間和距離的觀念,徹底改變了生存空間、生活方式,帶來了愉悅的高速度體驗和旅行快樂,“高鐵同城效應”優勢凸顯,“雙城生活”“候鳥群體”逐漸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道風景線。工作在北京、上海,生活在臨近的廊坊、天津、蘇州、常州等城市已成為現實。周一坐高鐵來上海上班,周末回蚌埠、宿州、徐州過周末,成為許多在滬務工者的生活軌跡。各地豐富的人力資源通過高鐵這一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地流向需要的城市,為促進人力資源最佳配置提供了可能。 昆山南站是京滬高鐵線上與滬寧城際鐵路并線建設的車站,每天運行時間內有210余趟動車組列車在這里停靠,列車開行密度如此之大給周邊居民帶來了生活、工作上的便利。“從昆山南坐高鐵到上海虹橋最快只需16分鐘,再換乘地鐵去靜安寺,到公司不到1小時,這幾乎與居住在上海嘉定、閔行區較遠的同事上班時間差不多。準時、準點、不堵車,猶如‘城市間的軌道交通車’。”家住昆山的張先生每天打“高的”上下班已經2年,并樂于這種工作生活方式。高鐵帶來的便捷,讓原本并不遙遠的兩座城市變成了同一個“社區”,距離因高鐵而拉近,生活因高鐵而美好。 高鐵,正在改變著你我的生活,改變著中國,改變著世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