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汽車內飾供應商之一的延鋒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鋒汽車內飾)在其上海總部展出了2016年創新展示概念車——ID 16。據了解,ID16主要聚焦“中國高端消費市場”“城市SUV”“自動駕駛”,這三大行業重點布局領域。 延鋒汽車內飾首席執行官羅永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動駕駛要想真正實現商業化還尚需時日,但是智能汽車產業,這一風口卻在加速到來。在此背景下,傳統零部件企業也開始加快步伐,期望通過前瞻性布局來搶占技術制高點。 由此來看,在汽車產業面臨巨大變革的當下,面對智能汽車產業,這一規模超萬億元的市場,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技術爭奪戰已打響。 零部件巨頭加速布局 “自動駕駛、智能互聯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未來,延鋒汽車內飾將加快智能化飾件等汽車內飾前瞻技術領域的研發。”羅永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為一家專注于內飾的零部件企業,延鋒汽車內飾也深刻洞察到了車市熱點的轉變,“我們將在現有汽車飾件技術基礎上,通過植入觸控及反饋、自適應、新型顯示等多元技術,實現汽車飾件與電子器件的完美融合,成為人-車-網互動互聯的重要載體。” 在互聯網巨頭大肆進軍汽車業的背景下,傳統零部件巨頭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快了在車聯網和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 將汽車技術研發聚焦在電氣化、自動化和互聯化上的博世,早在2013年就已在高速公路上進行了自動駕駛技術路試,相關駕駛輔助系統已于2014年實現量產。博世方面曾表示,為充分進入市場,博世已掌握有關自動駕駛必需的核心技術與系統集成。 去年3月,全球最大汽車線束系統制造廠商之一的美國德爾福公司,也開展了一場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自動駕駛之旅。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發力主動安全與自動駕駛技術,去年,德爾福還大手筆地收購了一家名為海爾曼太通的電纜線束管理方案供應商,以及軟件公司Ottomatika ,并戰略投資了兩家汽車軟件技術公司,即Quanergy和Tule Technology。 通過“買買買”來提升技術實力的還有德國運輸行業制造商大陸集團。去年,大陸集團以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芬蘭軟件公司——Elektrobit Automotive ,進一步加強了其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能力。此前,大陸集團還收購了西門子VDO的汽車部門與摩托羅拉的汽車電子部門。 “方向盤”爭奪日趨激烈 在互聯網企業加速布局車聯網、無人駕駛等技術的同時,國內外整車企業也開始大力拓展這一領域。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寶馬、奧迪、奔馳、福特、大眾、豐田等整車企業,均通過發布概念車的方式展示了各自的智能互聯技術。寶馬展出了搭載最新人機交互技術的i8 Spyder概念跑車;奔馳展出了E200和E300兩款無人駕駛汽車,據奔馳稱,兩款車最快會在未來兩年內上市;豐田則從地圖入手,宣稱將把自己繪制的地圖精度縮小至5厘米級別,從而全面超越谷歌地圖。 與此同時,在國內,北汽、廣汽、上汽、長安、比亞迪等十余家汽車廠商也紛紛表示,已在自動駕駛汽車與車聯網技術領域投入重金,進行前沿技術研發。以長安為例,未來5年,長安將斥資40億元用于無人駕駛等前瞻科技的研發。今年4月,由長安睿騁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從重慶出發駛向北京參加車展。 對此,業內有分析認為,在汽車智能化趨勢加劇,零部件巨頭、互聯網企業、整車企業紛紛布局這一領域的情況下,這場“方向盤”之爭必將日趨激烈,而誰先在這場戰役中占領制高點,誰就有可能主導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