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大國近年來紛紛高度重視制造業、并用新技術重塑制造業的背景下,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該綱領將制造業定位成“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15年-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25年-2035年,達到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年-2049年,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中國制造2025》,就是這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是未來十年指導各級政府相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宏圖大略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制造強國的夢想如何才能成真? 近日,記者記者專訪了工信部部長苗圩。工信部是《中國制造2025》的牽頭起草單位,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設在工信部,苗圩則是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領導小組組長,是國務院副總理馬凱。 創新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核心 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把創新打造成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 記者:今年以來,中央和國務院連續發布了幾個指引改革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文件,3月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5月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7月的 《“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在您看來,這些文件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和思路,跟過去有何不同?這三份文件有何邏輯關系? 苗圩: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是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新思路、新觀念在具體領域的體現。 與過去相比,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更加突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更加突出創新驅動。《若干意見》強調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方面的重要地位;《中國制造2025》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導意見》提出以融合促創新,最大程度匯聚各類市場要素的創新力量,推動融合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 二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中國制造2025》將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努力破除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層次矛盾,激發市場活力;《指導意見》則充分發揮互聯網對資源的逆向重組作用,倒逼相關產業領域加速變革。 三是更加突出人才為本。人才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人才為先的發展思路;《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從三者的邏輯關系來看,《若干意見》是體制機制層面的保障,是對工業發展制度環境的建設,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是對制造業重點領域和任務的謀劃,是制造業發展的核心;《指導意見》是對制造業發展方式和途徑的指引,是制造業發展的手段。 記者:《若干意見》中,提到“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在您看來,就政府而言,制約創新的最大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是什么? 苗圩: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進展。但目前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依然薄弱,許多領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企業尚未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 “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就是要把創新打造成為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 要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制造業創新網絡。 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更加注重“四基”發展,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方面不斷提升其發展水平。
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機制,充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