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自主創新模式各有所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裝備等產業應加強原始創新,高端裝備、鋼鐵、石化、輕工等產業應加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記者:幾份文件均強調,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到《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任務,政府怎樣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實施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政府打算為此投入多少資金?資金怎樣使用才能最有效率? 苗圩:目前,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仍未真正確立。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制造業創新網絡,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在資金投入模式方面,將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記者: 一般認為,自主創新有三種模式: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時,政府該如何引導三類創新?哪些行業,應當把重點向自由創新傾斜?哪些行業,比較適合后兩種創新? 苗圩: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形式。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制造2025》突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主線兼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方面,要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 傳統產業方面,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圍繞兩化融合、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 對具有顯著優勢的領先型產業、新興產業、前沿產業,應當重點向原始創新傾斜,鼓勵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占領產業競爭制高點。 對于追趕型產業以及傳統產業,我們更多地要鼓勵采用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縮短與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裝備等產業應加強原始創新,高端裝備、鋼鐵、石化、輕工等產業應加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新工業革命的本質 信息通信技術與各產業領域的技術融合創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化 記者:在“‘互聯網+’協同制造”部分中,《指導意見》提出了多個目標:發展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工信部是該領域的第一牽頭部門,不知您對推動這項工作有何計劃? 苗圩:當前,工信部在推動“互聯網+”協同制造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加強智能制造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編制智能制造專項規劃。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專項,支持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創新發展,繼續推動國家智慧家庭應用示范基地創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穿戴、服務機器人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傳統裝備智能化改造和升級,分行業制定傳統裝備智能化改造路線圖,組織開展重點行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試點,培育一批樣板企業并組織推廣行業應用示范。 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方案,研究提出適應工業互聯網發展的IPv6地址編碼規劃,構建面向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低時延、高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床,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 二是培育新型生產模式。培育發展開放式研發組織模式,推動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工具在企業產品研發設計中的應用,加快構建用戶深度參與、產業鏈高度協同的新型研發體系。發展新型生產制造模式,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 三是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研究制定工業云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繼續開展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加強工業云平臺建設和培訓推廣,推進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制造資源的開放共享。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工程,鼓勵電信企業和大型互聯網企業打造開放共享的資源平臺。建設一批智慧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互聯網應用提供基礎設施、軟件支撐、網絡安全、數據存儲等應用服務。 四是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發展基于智能產品的在線服務,組織開展裝備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試點示范,發展面向用戶需求的產品監測追溯、遠程診斷維護、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線服務新模式。培育面向交易的服務新業態,鼓勵企業基于產品智能化、供應鏈在線化的信用信息挖掘,探索開展信用銷售、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新業務。鼓勵大型制造業企業將信息技術、物流、金融等優勢業務剝離,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服務。 記者:目前,制造業正在發生新革命,工業4.0、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制造等概念都在流行,許多企業有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之感。在您看來,這些時髦概念背后的實質是什么?企業該如何根據自身情況來應對這些最新趨勢? 苗圩:這些概念的實質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涌現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與各產業領域的技術融合創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化。 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推動互聯網在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并且,在此方面我國仍然大有可為。 一方面,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所謂智能制造就是要研發出一批智能化的產品。比如說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只是程序控制的裝備,下一代機器人是應該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比如說有一個人如果誤操作了,很可能被機器人傷到。如果將來在機器人身上實現人工智能,那么它發現附近安全距離內有人的話就不會去操作,這就是智能化產品的標志。另一方面,通過智能化或者說信息化的生產過程,可以實現全流程的優化,各個環節被監控,可以大大降低不良產品率,順應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我們還要在企業層面建立起工業互聯網或者叫物聯網。
現在人與人之間已經可以做到信息的無縫銜接,實時的交流和共享。將來可以在四個維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間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這將深刻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