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試驗是研制程序和規范要求必須做的,包括零件試驗、部件試驗、系統試驗、核心機試驗、整機試驗等等,一級一級往上做,一項不能少。其中,整機試驗就要做幾千小時,甚至上萬小時,是真的在“燒”發動機。一臺大推力發動機一小時要燒掉十幾噸煤油。有人會問,難道不能少“燒”一陣子嗎?據了解,按照規范,一些性能指標,比如疲勞壽命,試驗累積不到一定時數,就無法知道達不達標。試驗暴露出的問題,改進后還要繼續試驗。 有些試驗是破壞性試驗,需要破壞零件或整機。如渦輪盤破裂試驗,做完就報廢,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個盤,因為要累積數據。再比如民用飛機發動機中的風扇包容試驗和鳥撞試驗,試驗需要損毀整臺發動機。這些試驗不做又不行,是適航體系、設計體系為了保證飛行安全而規定必須進行的試驗。 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其實,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制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后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
除了試驗外,制造技術、材料技術也需要相當數量的投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并通過反復迭代試驗進行驗證。 “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托于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林左鳴說。 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制雖然“費”錢,但研制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后三四十年還在用。 美軍第五代航發測試:中國已落后40年 近日,美國GE公司公布了在俄亥俄州Evendale實驗室進行的第五代發動機演示畫面,目前,美國將在其他國家還未研制完成大推力第四代航空發動機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五代航發時代,其意義非同小可。
美國對軍用航空發動機技術的投入和關注可以用“極端重視”來形容,自1998年開始的IHPTET計劃,到2006年接手的VAATE計劃。這兩個計劃的共同特點是不針對具體發動機型號.而是注重于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試驗驗證.為型號發展提供技術基礎和直接的技術支持,據估算,目前在領域的投資已高達300億美元。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航空動力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為了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軍方和政府相繼實施了十幾個航空動力研究計劃,促進了推重比為10以上級發動機和先進民用動力的研制和發展。比如耗資50億美元的宏偉工程——綜合高性能發動機技術(IHPTET)歷時長達17年。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