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造的要訣 有人認為產業升級的方向是,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并不認同,他在《超常增長:1979-2049年的中國經濟》中寫道,若是把創造定義為“從無到有”的突破,那么這種創造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在中國的產業升級中扮演主戰場角色。 究其原因,在多數產業里,中國所面臨的不是創造新的產品,而是提升現有制造水準,實現現有產品的技術升級、品牌升級乃至價值升級。在制造與創造之間,還有一個精密制造的范疇。史正富認為,在未來數十年,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精造”,應該成為中國產業升級的主題。 為了確保研發技術的自主,受匠人精神的影響,日本制造業在一些領域進行了長期深耕,地位不可動搖。比如日本超過200年以上歷史的長壽企業就有3000家,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多達1500-2000家。這些企業牢牢掌握著高端零部件、原材料以及高端裝備領域的競爭優勢。 制造業領域有一條母性定律,也就是擁有好的機床,才能造出好的裝備,擁有好的裝備才能造出好的產品。而機床和設備則是和工匠的素質密不可分。 在林內大口工廠的模具加工車間,共有2100多種模具在這里進行修改。總數不過五六個的工人是林內手工技藝了得的匠人,經常會有來自林內海外公司的員工來自研修制造 工藝的 核心技術。林內也保留了數量龐大的模 具 數 據庫——怎樣去修理的;某個沖壓機床的模具打了多少下再進行更換、以及曾經出現過什么錯誤等數據都有保存。這些東西可以說是這個部門甚至整個車間的要害部位,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模具不精確到位,整個生產線都可能是不良品。 人工技藝也正在批量化地出現在機器上。在大口工廠僅鈑金部門一個生產線就有25個機器人(機械手),它們在像人手一樣靈活地進行組裝調配。石川廠長告訴記者,工廠把老工人做工的方式錄下來,編程后輸入到機器人,再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最終調節,最終讓這些機器人能完全模仿熟練工人的動作,并達到人工的精細程度。 現在大口工廠的鈑金生產線上,零部件比較多的部分都由機器人順序完成,零部件比較少的程序會由老員工來做,而這部分也在漸漸地機械化。 裝備技術很多是訣竅性技術,是一種緘默型的知識,是不可編碼的知識。它需要經驗,更依附于工匠的技藝。 與德國、日本的工人具備工業精神和紀律性相差,中國很多工人專業性較低,缺乏連續性。“很多人今天還在田里收麥子,明天就跑到工廠里去了。”石勇說,“比較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缺少工業文明的培養,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 上海林內剛成立的時候,設備基本全由日本運來,由日方人員負責檢修和維護。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一旦某臺機器出現了問題,日方人員在最短兩天最長有時一周才能趕來修理。 當年還是新員工的歐陽有一次等不及了,他決定自己修理。日本的一位管理人員看到后沒有做聲,而是找來了中方管理層一起圍著他轉,“眼中是冷峻的目光”。 最終,憑借多年的實操經驗和技術,歐陽在兩人的注視下修好了機器。從那之后,上海林內的機器出現故障都由中方工作人員修理,歐陽和他的團隊也在屢次修理中找到更多不一樣的“玩法”。 國外有一位經濟學家最近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的新興國家都達不到美國、日本、德國這樣老牌工業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因為它們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解決“成長的煩惱”,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它們營造的是一條“更低更矮”的拋物線。 例如,機床行業是工業的母機行業,機床行業質變的最終檢驗是“技術上快制造業半步”,從而滿足下游絕大多數行業的加工需求。日本機床大約用了15年完成這一過程,一旦完成,日本的裝備制造業就相當于在整個制造業行列中有了一個機車頭。 不過日本也在面對自己的危機。過分重視產品制造環節,缺乏系統競爭力和戰略競爭力;對新興技術重視不足等讓日本制造已不復當年風光。2015年6月9日,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2015年版制造業白皮書》,面對全球不斷加速的制造業巨變,尤其是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官方顯示出了強烈的危機感。 小杉將夫坦承在日本有很多企業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進展不是很好。但他同時認為,類似林內這樣的公司具備長久的技術積累,“關于熱能方面的核心技術我們已經保有很多技術資料,”這讓它能夠更有準備地面對新技術和新潮流。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但這一技術窗口往往轉瞬即逝,就像水里的魚,抓住了才算你的。站在滿是游魚的河流中,中國制造業需要一桿鋒利的魚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