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內制 石勇把技術的自主化和裝備的內制化稱做制造業的“最后一公里”。打通這一公里,制造鏈條才有可能連成一體。總部位于日本名古屋的林內公司并不如索尼、豐田那樣規模,年均銷售額約為2950億日幣(約150億元人民幣),但卻長期占據日本國內熱水供應、廚電、空調、燃氣具市場第一名的位置。這家電器制造公司既在制造最終消費品,也在車間里扮演自己的裝備制造商。它的制造要訣在于,從1996年到現在,重要零部件和技術也都維持著 極高的自制度。在位于名古屋市郊的大口工廠,林內甚至自己制造生產了鉚釘流水線上的機器人。由于外面購買大型機器人體積比較大,功能比較多,而這條生產線只需要最低線功能的機器,所以林內自己研發制造這套能夠完成單一動作的小號機器人。由此減少了整個生產線的成本和體積,工作效率提高了超過30%。 日本林內株式會社常務董事、管理本部長小杉將夫(相當于首席運營官)告訴記者,“林內不是從組裝零部件開始,而是從購買材料開始,進行重壓機床鈑金、涂裝,一直到最后,是一條龍地自己控制。”小杉進入林內后在制造一線工作了14年,在林內絕大多數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技術出身,且有多年制造實操經驗。 1993年,上海燃氣公司與日本林內在中國合資成立上海林內。在上海林內工廠,電磁閥、燃燒器、感應探頭、電子基板等重要的零部件全由林內研發生產。 上海林內公司營銷部長王延紅說,“即使成本高一些,重要零部件和設備也要原廠自制,熱能核心技術原廠研發。” 有專家曾說過,裝備制造業真正的主戰場就是關鍵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近年來,雖然日本作為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降低,在制造戰線上似乎也有所退縮,但在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領域,這個國家嚴防死守居高不下,大批的中小型企業把握了全球制造業的命門,原因就在于制造業上下對關鍵基礎技術和零部件制造的高速自主。 歐陽月燕是上海林內生產一部第二制造課課長(相當于車間主任),他說如果要模仿林內的產品,就必須要有相同的機器和工藝,但是這個車間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設備都不是標準機,市場上買不到。 萬一車間里的機密技術為人竊取,歐陽也不擔心,因為“你可以看懂我們的加工方法,但你不知道怎么去實現它。哪怕實現了,也達不到這個精度。” 裝備內制不僅讓林內這樣的制造企業同時具備正反向研發能力,更讓他們可以準確把控產品質量。
在名古屋市郊的林內技術中心,林內的每一款產品都要在這里經受長時間高強度的噴淋實驗,接著被放在風洞實驗室里被10級大風360度連續吹近一天時間,繁復的耐久測試讓林內產品開發周期相比同行業要長,產品使用壽命也相對較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