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力資源部”來了 機器換人,在工廠的實際情況究竟怎樣? 記者走進車間。類似東莞的“無人工廠”,上海2007年就有壓縮機制造商海立集團邁出第一步,嘗試使用機械臂代替勞力的探索則早在1993年。這是第一家大規模投入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生產的大陸家電企業。記者最近參觀其壓縮機鈑金車間看到,三條生產線,全是機器人,早已實現無人化生產。 大量機器代替人工,這在海立集團被稱為企業“第二人力資源部”。 27歲的安徽宿州小伙婁德明,中職畢業后進入海立,一干就是10年,他見證了海立生產線“機器換人”的進程。 “最初我在鈑金車間,鋼錠拿進拿出,人在兩臺設備中間跑,你能看見的是眼前鐵屑飛舞,耳旁機器轟鳴,一天下來整條線20個工友個個腰酸腿疼、面無表情。”2007年大量上馬機器人,婁德明發現“人離設備越來越遠,班組的人越來越少”,但同時因為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不再像以前機械乏味,工友流失率大大減少,對企業更為忠誠。目前他是班組長,6人負責8臺機器人,婁德明向記者算了筆賬:流水線操作工一般以件計價,剛工作那兩年他累死累活也就1700多元月收入,如今每人至少操作2臺機器人,賺取6000元“不費勁”。 新一代的務工人員對工作環境要求更高,一些艱苦、枯燥的工作崗位往往招不到工人,企業招工越來越難。海立自2007年設立機器人“第二人力資源部”以來,計劃到今年末投入使用356臺機器人,減少1000余人。在工友們眼中,婁德明格外好學,被企業評為“精益生產標兵”。對機器人的嫻熟操控讓婁德明消失了起初“失業”的擔憂,反而端穩了“高級藍領”飯碗,前不久在家鄉縣城花了50多萬元積蓄買了套當地的知名樓盤。如今他的愿望是同在浦東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工作的妻子,盡快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能在安裝了機器人的生產線上工作。 機器換人,在業內的關注程度究竟如何? 記者前不久在一場“機器人與智能裝備領域的機遇和挑戰”高峰論壇上看到:專家臺上講,他在下面記,腰板直挺脖子高豎,話音剛落便起身提問,“云端機器人產業鏈如何建設?”“機器人智能裝備如何與產業結合?”來自安徽蚌埠一家名叫安瑞科的壓縮機制造企業總經理胡小兵,努力學習了什么叫工業4.0,也知道制造業領域已經掀起“機器換人”、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的風潮,但對“什么機器,換什么人,如何換”等技術性問題則毫不清楚:“我們安徽本是勞務輸出大省,但現在感覺勞動力很吃緊了,像我們這種工作環境不算好的企業,員工流失明顯,什么樣的崗位能由機器來代替,是我今天來學習的目標。” “忙于產銷兩端的制造業領域的企業主們,好多年沒有這樣沉下心來學習了!”主辦方的周懷北教授說,類似論壇國內每年不下30場,都很火爆。 機器換人,在政府的推進層面進展如何? 記者在江蘇吳江參加論壇期間,感受到了各方的極大熱情。交銀國際投融資主管郭世海專程從香港趕來參會,手捧一本會務手冊對照專家名單,帶著資本的嗅覺奔走會場、餐廳乃至房間,希冀在機器人產業這片藍海覓到投資目標,“換下名片,混個臉熟,一個也不能錯過。”當有人告訴他不久后天津有場規模更大的類似峰會,他欣喜難耐,回去首要任務便是加印名片。吳江當地,大小企業負責人幾乎悉數前來學習。這座縣域經濟位列全國前五的地方,提出舉全區之力打造一個代表吳江先進制造業水平的示范園區——吳江智能裝備產業園。該區人社局局長王海鷹透露,會后就有41位專家,與當地企業亟待技術突圍的30余個項目實現對接。
企業需求,資本垂青,專家引領,政府推動,這是“機器換人”在當下中國制造業升級進程中的典型情境。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