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拋光機器人”一年收回成本 任項生透露,在此之前,長盈精密已經在拋光車間有過半年多的“機器換人”嘗試。 在金屬精密元件的制造過程中,拋光工藝一直是十分依賴于手藝精度的技術活,即便是有著數年經驗的拋光師傅,也難以保證生產的良品率,而且,由于合適的人才難尋,企業往往需要為此支付更多的用工成本。以一名熟練的拋光師傅為例,長盈精密每個月需要為其支付超過1萬元的各類支出,用工成本遠高于普工。 相比其他車間,拋光車間粉塵大、環境臟,更容易令員工患上職業病,且存在引發爆炸等潛在危險,也讓企業的安全生產弦時時繃緊著。 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從2014年開始,長盈精密持續投入1600萬元引進60部機器人。如今走進拋光車間,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機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拋光師傅,僅留下少數品質檢驗人員在生產線末端負責成品檢查。 使用機器人拋光打磨后,該車間的人力節約了590人,產品不良率降低了20.7%,設備產能效率是原來的2.5倍。 按照產值換算,企業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收回了拋光車間機器換人所投入的成本。長盈精密的宣傳資料還透露,東莞市政府和松山湖管委會還將該項目列入機器換人應用重點扶持項目,并將給予最高級別的400萬元技術補貼。 方向:努力對標西門子數字工廠,暫不考慮實現“混線生產” 在嘗到“機器換人”的甜頭后,長盈精密開始主動探尋更多智能制造升級的可能。 為了學習如何打造無人工廠,任項生于2014年專程前往四川,實地考察了西門子在中國設立的首家數字工廠——“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以下簡稱“SEWC”)。在他們心中,無人工廠未來的發展方向便是要對標SEWC。 在任項生的印象中,與普通的工廠相比,SEWC在使用ERP、PLM等工業互聯網軟件時,最大不同是實現了所有軟件的互聯互通,以及虛擬和現實的交互。近百款軟件實現互聯式溝通,讓“數據”成機器之間的“語言”。借助這些互聯互通的軟件,人工智能在SEWC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
在SEWC,生產命令和原料從工廠一端輸進,經過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加工和檢驗包裝,最后從工廠另一端輸出產品。所有工作都由計算機軟件系統控制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無人運輸小車和自動化倉庫來實現,人不直接參加工作。白天,工廠內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里,只留兩三名監視員。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