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程中,不論是整個產業曾經超高速發展的狂奔,還是產銷增速低至個位數的徘徊,有一個聲音總是伴隨著產業的發展而來并且不絕于耳——“產能過剩”。在GDP增速下臺階、汽車產業發展增速回到理性增長階段的今天,產能過剩是否真的已來襲,汽車產業是不是真的到了必須“瘦身”的時候? 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14年最后一次汽車工業產銷發布會上,就當下汽車產業是否已經存在產能過剩甚至是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再次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他的觀點也很明確:當前汽車企業庫存高的情況肯定是存在的,應該引起行業的重視和警惕,但是卻并不認同產能過剩的說法。 產能過剩警報又來了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汽車產業取得快速發展之后,“產能過剩”的言論即伴隨著整個產業一起而來。曾幾何時,國家曾經一度將汽車工業列為產能過剩的產業名單而加以限制。后來因為汽車產業自身的快速發展與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將整體汽車產銷量推向新高。 最為典型的是,作為汽車產業規劃發展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不止一次地對汽車產業發出了產能過剩的警告。甚至在2010年于天津舉辦的“泰達論壇”上,當時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關于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演講,還引起了當時諸多領導與專家以及媒體界持續的討論與爭議。 直到今天,GDP增速下臺階,汽車產業發展增速回到了穩定理性增長階段。由于壓庫促銷造成的部分汽車經銷商集體抗爭的事件時有發生,行業內有關產能過剩的警報聲再次響起。現在,確實是到了好好探討一下汽車工業產能是否過剩的時候了。 “產能不足是絕對不行的” 按照較為嚴格的理論說法,產能過剩是指以固定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投入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的產出超過了由市場需要決定的實際產量的狀況。具體到汽車工業而言,比較通俗一些的說法就是整個行業所擁有的生產制造能力大大超出了市場需求。
產能過剩的對立面是產能不足。縱觀中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到大發展的整個歷程,無論是以往基本上完全的自力更生階段,還是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后的合資合作與自主發展并行階段,伴隨著整個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并不是產能過剩,而恰恰是其反義詞——產能不足。“紅旗”、“上海”、“解放”、“躍進”、“北京130”等老品牌時代自不必說,因為那時由于緊缺造成的產能不足本就是長期的問題。到了桑塔納、捷達、夏利的時代,已經到了全民汽車消費的初期,汽車產能不足問題更是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