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明確定位和群體特征 從中國汽車出口的整體格局看,乘用車出口占比繼續超過商用車。但由于產品自身競爭力的不足和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以及國外目標市場的各種動蕩因素,乘用車出口整體不太樂觀。 而在商用車方面,雖然中國的幾大卡車廠商在國內占據了絕對主力的位置,但與幾家知名的國際品牌卡車廠商比,顯然國內廠商的競爭力與品牌力都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國內市場持續徘徊不景氣之時,出口市場并沒有承擔起太大的責任。其中,只有客車算是中國汽車出口產品結構中最為搶眼的一部分,不僅整體保持了接近30%的同比增長率,而且在出口集群效應上達到了一定的經濟規模。 對于中國汽車整體出口格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我們的企業要想真正走出去,還要在產品的生產和控制上,在產品質量的監測上,在質量的可靠性上,包括在品牌的培育上,要多下功夫。換句話說,我們的企業要加強練內功,真正實打實地拿出有形象、有質量、有影響力的產品來。” 說到德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世界上主要汽車出口國家的產品,中國消費者馬上會聯想到自己所認知的一些特點,而且這些特點歸結起來是具有這一國家汽車產業的整體特征與形象印跡的。 就拿相對起步晚、產品較低廉的韓國汽車來說。說到韓國車,我們立即能說出現代、起亞等品牌,并能說出諸如立體雕塑式車身設計以及一些靚麗的外形來,這最起碼是韓國汽車的表象特征。 而說起中國汽車,盡管中國品牌汽車產品一直在強調自身的高性價比特征,但如果從全球視角來審視中國汽車群體,則很難發現中國汽車的整體定位。一位業內資深專家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品牌汽車缺乏辨識度,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定位區間,而這恰恰是中國汽車長期以來不能大規模走出去的主要原因。 其實,從汽車生產工業化的特點也不難看出,我國之所以形成客車出口一枝獨秀的局面,與其相對個性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特征密不可分。 走出去需要國家戰略 事實上,出口目標市場國家政策的多變與局勢的動蕩,應該是所有汽車出口國家所面臨的相同境況,并不是中國車企獨有的困境。 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是:在諸如俄羅斯盧布匯率爆跌這種特殊局面時,中國企業汽車出口的下降幅度往往遠遠大于其他國際車企的降幅。在這一點上,中國車企似乎缺乏合適的理由來進行申辯。 據中國工業報記者所了解到的情況,目前國內出口較多的企業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渠道,在開拓市場方面并不需要更多的支持與指導。 而由國家層面的相關部門出面協調、組織相關車企,進行包括出口和在當地建廠等所在目標市場的整體布局,避免中國車企間相互的爭斗和傾軋,才是各相關企業目前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此,葉盛基明確向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必須以國家戰略的角度來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走出去。“我們的走出去戰略應該有政府行為,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行為,各有關主管部門、相關機構應該聯動起來,共同推動中國汽車走出去。”葉盛基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