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不少企業的老板們已經在機器人和生產線工人之間做出了取舍,機械巨頭三一重工就是其中一家。2月5日,三一重工副總經理胡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三一重工從2007年前后就開始使用機器人,“對我們來說,不管是質量控制還是投入產出比,使用機器人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盡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距離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工廠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道路。 3~5年收回成本 使用機器人的好處在地處上海的三一挖掘機生產基地體現最為明顯。據胡奇透露,目前,主產挖掘機的三一重機使用的機器人比較多,挖機這塊批量最大,有100多臺,焊接的機器人自動焊接率在85%左右。除了挖機,算上其他零零散散的使用,整個廠區使用超過200臺。 胡奇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每臺機器人售價在100多萬,一年折舊加上維修費用大概20萬元,相當于一臺機器人代替2個人,“從成本上算沒有增加,從質量控制上,機器人犯錯是非常非常少的,肯定比人穩定”。 根據他的算法,一臺機器人大概可以代替2到3個工人,現在是一個工人可以管6臺機器人,6臺機器人相當于15個人左右,如果再考慮到員工三班倒的話,代替的人力更多。 “這么多機器人,一般3年到5年就能收回成本。”胡奇說。 此外,在他看來,企業大量使用機器人后,管理要比原來簡單。現在整個制造系統生產線上的結構件,十幾萬平方米的廠房就100多人,人少了后,安全、環保等各方面的管理就簡單多了。 “你管好了這100多人,就等于管好了機器人。”胡奇說。 使用機器人帶來的種種好處讓三一重工有了新想法,除了挖機領域,這家公司在其他領域也有了“重用”機器人的計劃。“機器人不光能從事高危、高強度作業,也可以用到普通領域,比如焊接,包括質量控制,可以用機器人的地方,我們都傾向于用機器人。”三一重工一位高管稱。 隨著機器人熱潮的到來,拋開部分企業因為“趕時髦”引進機器人外,國內很多企業尋求機器人替代人力,更多是形勢所迫。 以機械裝備為例,企業將進入微利時代,這對企業的產值要求很高,不用機器人意味著肯定要被淘汰。“現在很多企業產值幾十萬到100萬,如果企業100萬產值能掙20%,相當于你給出一個人的年薪,就沒的賺了,產值必須做上去,人做根本不可能,這只能靠機器人。” 但很多企業碰到的問題是,買回機器人并不能使用。 一家常年從事機器人銷售的企業中層人士認為,企業買回去機器人后,用得好不好都是需要調整的,使用過程中有一些質量反饋,也都要調整的。 “機器人只是外圍,企業更愿意引進的是流水線,即用于生產特定產品的設備集成線。”曾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如果先進的生產線集成了機器人,機器人其實無需額外引進,“企業核心問題只是評估是否投資這個生產線,而不是機器人本身”。 三一重工的做法是在機器人真正上崗之前完成了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即生產線設計。“整個生產線是三一跟廠家一起設計的,每一條生產線的需求要根據工藝設定,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設備,也是跟廠家一起設計,因為每個動作、速度調試,都要跟機器人廠家一起搞。”胡奇告訴本報記者。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