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產業體系配套完備,政府大力推動應用普及和技術突破 戰后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勞動力供應不足和以汽車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刺激了工業機器人需求快速增長。上世紀6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進工業機器人技術后,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于1980年率先實現了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并將產業技術和市場競爭優勢維持至今,以發那科、安川為代表的日系工業機器人與歐美系工業機器人分庭抗禮。2012年,受益于下游汽車產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大幅增長,日本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密度高達332臺/萬人,為全球最高。 日本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競爭優勢在于完備的配套產業體系,在控制器、傳感器、減速機、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方面,均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有力推動工業機器人朝著微型化、輕量化、網絡化、仿人化和廉價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還呈現出以工業機器人產業優勢帶動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趨勢,并重點發展醫療/護理機器人和救災機器人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自然災害等問題。 日本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早在日本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起飛階段,日本政府就通過一系列財稅投融資租賃政策大力推動機器人的普及應用,并通過“研究與開發”政策推動技術突破。正式成立于1972年的日本機器人工業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組織以鼓勵研究與開發、爭取政府政策支持、主辦博覽會等方式推廣普及工業機器人。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政府更加重視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2002年,經濟產業省開始實施“21世紀機器人挑戰計劃”,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高端產業加以扶持,采取了加大研究與開發支持力度、發展公共平臺、開發新一代機器人應用和人機友好型機器人等扶持措施,力圖將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拓展到醫療、福利和防災等社會事業領域。2004年,經濟產業省推行的“面向新的產業結構報告”將機器人列為重點產業,2005年的“新興產業促進戰略”再次將機器人列為七大新興產業之一。此后,經濟產業省借助各類產業政策扶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成為常態。日本總務省、文部科學省、國土交通省等部門積極實施機器人相關項目,并通過舉辦“機器人獎”“機器人競賽”等社會活動,推動機器人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德國 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政府資助人機交互技術及軟件開發
雖然德國稍晚于日本引進工業機器人,但與日本類似,二戰后勞動力短缺和提升制造業工藝技術水平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德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除了應用于汽車、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外,德國工業機器人還廣泛裝備于包括塑料、橡膠、冶金、食品、包裝、木材、家具和紡織在內的傳統產業,積極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2011年,德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創歷史新高,并保持歐洲最大多用途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地位,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47臺/萬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