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別講究對于錯。古來就有:“名不正則言不順。"此話的道理就是說人生做事,錯與對最為關鍵,什么事情都首先要分清對錯,不能沒有道理。三國時,劉備因姓劉,自己努力去尋找正統傳人的根,故排來排去,排出個劉皇叔,所以自稱為漢朝劉氏的正統傳人。后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還不惜筆墨為他歌功頌德,令其成為萬代學習的榜樣;曹操只因姓曹而不姓劉故只能是做個丞相,后人還加封他”亂臣賊子"稱號,所以,即便曹操智勇雙全、膽略過人,也只能是給人唾罵萬世,千古奸臣! 中國儒家文化里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幾千年來都是中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分辨做人對與錯的根本標準。 道家文化中有“有則無,無則有",”錢財乃身外之物"; 佛家又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是故,中國的商業文化里就有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 從我們的思維方式來分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深受上述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文化教育,所以,大部分中國企業和中國人都崇尚要學會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是故做事也先講對于錯,不管得與失。 記得有一次我與一位已退位下來的廣東省某企業老總聊天,80年代和90年代這家公司很大,每年的營業額達一百多個億,但不到十年時間這家企業就破產倒閉了。我問這位已經退位在家的老總他們公司原來做什么生意,他笑著跟我說:“只要是虧本的生意我們都做。"這句話令在場的人都很驚訝、很好奇,也很耐人尋味! 又有一次,我到廣西一家生活用紙企業跟他們的老總談話,談到投資問題,這家公司老總說打算在全國8個地方要立項開分廠,投資大概要十多個億。我說市場還沒有開始運作,怎么一下子投那么大的固定資產,盈虧什么時候才能平衡?老總回答說,我們公司只要流程對就行,盈與虧不用過多考慮,也沒有太多責任。 兩家公司的做法與理念都令我尋思,令我費解。只講究對與錯,不講得與失,真不愧為中國某些企業的特色。 其實,現在許多中小型企業也有這樣一種理念:只要流程對,不管得與失,不管盈與虧。對員工也是這樣要求,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整個公司都沒有說只要業績,只要贏利,不要對錯。 按現代商業文化理論來說,做企業首先就要講究得與失。所以,同樣做老板的首要具備的也是得與失的思維模式。 為什么企業要講得與失?
我們知道,運作企業和管理企業無非是企業能否使得到生存和發展,沒有贏利,企業就意味著關閉。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贏利,沒有贏利的企業只是匆匆過客。但要基業長青,贏利就要講究得與失,可以失什么得什么,這都是老板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