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一提轉型升級就是上設備,不惜重金在全球范圍內搜尋最好的設備。可設備、生產線買來了,就是做不出和國外同等質量的產品。 一直在產業鏈上游的“德國制造”,能做出你做不出的東西,能做好你做不好的東西,所以,你必須為德國制造支付高價。“德國制造”憑借其專注、標準、精密,在歐債危機肆虐的環境下保住了利潤,端穩了飯碗。 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根本差距是什么?勞動力便宜不是優勢,這只是打工仔的優勢。當傳統德國制造面臨越來越多來自新興國家的低價挑戰時,德國將自己定位為世界工廠的制造者。如果說中國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是世界工廠,那么德國就是世界工廠專用設備的制造者。中國制造轉型要向德國人學習什么?在與德國曼公司合作過程中,重卡龍頭中國重汽員工從一周時間只學怎么擰螺絲這樣的事情上又領悟到什么? 德國倉庫里“收藏”什么? 對理性的崇尚、對計劃性的遵守與對精確度的執著,造就了德國制造的優良名聲。 2009年,中國重汽開始與世界著名卡車公司德國曼公司合作。重汽人想不到的是,要站在這個巨人肩上,最先卻是從學習如何擰螺絲開始的。 “他們非常重視對工人的培訓,每開發一個新車型,必須從最基本工序,比如擰螺絲開始培訓。”曾經到曼公司參加培訓的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總裝部工人王夢緣說,第一步先從技術模擬操作學起,“一個三維空間模擬室,一臺虛擬車,工人拿著虛擬工具裝零部件,一旦裝錯了,系統馬上報警。” 一開始她無法理解,可德國人說,這是基本功,必須做。 “為什么要把螺絲擰緊?為什么要涂專用防松膠?在國內,規定10個流程,最終執行可能會簡化,但在曼公司都不允許。”中國重汽質量部副部長王福文說,把活干好不僅僅滿足技術要求,在和德國人交流后,他感覺操作者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理解透,就會把活干到位。” 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身部主任崔明主要負責駕駛室生產,參加過兩次曼公司培訓。 “德國人對質量要求高到什么程度?比如要求偏差1mm,1.5mm都不行。”有一次崔明到曼公司的庫房,公司十年甚至十幾年前的樣件都保存著,每個上面記載了這個樣件當時實驗的狀態、誤差、數據,包括一些淘汰車型的樣件。“每個樣件的變化都有封樣。你到這個倉庫一看,就看到一個個車型產品出來的過程,哪一步錯了、出了什么問題都一目了然。而在國內,用不著的可能就扔了。” 2.5mm誤差,我們感覺沒問題,德國人總說“NO” “德國制造”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 提到質量控制,崔明感觸最多的就是,德國公司負責質量監控的部門說得最多的就是“NO”,“全是"NO"。” 崔明說,重卡駕駛室有上百道工序,底板是關鍵部件,是各個工序的基礎。之前,重汽做一個件大概偏差2.5mm,這是幾個部件焊接成小總成后累積起來的。“我們也知道,每個小部件會有點小偏差,但只要不影響到總成的偏差就沒什么關系。” “我給你解決這個問題。”德方質量控制人員說。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